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    文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时量l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联hàn   思cǔn       声qiāo        物民安fù

B.弃bìng   舌zé        然lěng        倾箱倒qiè

C.沉jìn      身jī        写zhuàn       大笔如yuán

D.宽yòu      车liàng     仓lǐn         凭栏目chěng

试题详情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聚沙成塔,集掖成裘,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才能积累全面丰富的知识。

B.乡村风光,甚觉宜人,野外景致,殊有情趣,远近树木参天,蔚为大观。

C.他的散文和小说富有诗情画意,也不乏扣人心弦之笔和感人肺腑之言。

D.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听到带有浓郁山野情调的中国民歌,感到别有风味。

试题详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教育是打开个人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也是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铺路石,更是人类文明传续的不竭动力。

B.草原上,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散落,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

C.千百年来,湘江培育着两岸的乡村和城市,湘江之水不仅流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荡漾在他们的梦境中。

D.树立大国风范,涵养大国心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包容和自信,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理性和智慧。

试题详情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超越种族、信仰、社会制度的差异,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和平、友谊与团结,在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内涵。

B.文艺复兴揭开了欧洲腾飞的序幕,工业革命拉大了欧洲与中国的距离,当火车在欧洲大地高歌猛进的时候,中国的辽阔土地上,木制独轮车还在吱吱呀呀地唱着千年的凄凉。

C.风云变幻的20世纪已经过去,那些为中国的命运呐喊的诗界前辈也已经走远,在新的世纪,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我们应该如何拨开喧嚣的迷雾,高扬起前辈诗人使命意识的旗帜?

D.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试题详情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7.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一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试题详情

18.下面是两个推论旬,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4分)

答: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试题详情

19.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5分)

答:                                   

                                     

试题详情

20.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4分)

 

 

 

 

 

 

答:

 

 

六、文章赏析(14分)

试题详情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

(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七、写作(60分)

试题详情

1.D 2.A 3.C 4.D 5.B 6.D 7.B 8.C 9.A 10.C 11.C 12.B

13.(1)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2)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14.①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②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颖有意同他保质了距离。③欧阳颖升迁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而不是丁晋公的提携。

15.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16.(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7.①感知到对象。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③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18.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19.①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②都是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 到的另一种景象。③都能从中看出诗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20.感受  静趣  裨益

21.(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

①本文的主旨是关于静的修养。能够领略静趣的人,才能在尘世喧嚷中蓦然获得无穷妙悟,心静不仅能使人领略乐趣,于人的身心也有极大裨益。

②赏析就当紧扣文本进行,角度可以多样。例如:A.主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静”是全文的中心一枢纽。所有的范例、事理都体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的内容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段落层次也围绕着主题来安排。B.主题与个人修养的关系。“静”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忙里可“偷闲”,闲中能觅静,它全在于个人的修炼。静中企图的趣味,不仅使自己受益,也给朋友带来快慰。C.从结构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全文先谈“感受”,再从“心灵”所获得的“静趣”,引出“静修”于人身心都有裨益的结论。D.从表现技巧的保外就医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如人生哲理、物理定律的妙用,生动范例(自然现象、社会场景)的精选、俳句、诗句的引用等对于阐释主题的作用,以及由此所启发的读者对静的审美理解的艺术享受。

(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①抓住话题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由“感受”入手,引出“静趣”,再到静修的好处,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说理层层递进。

②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而范例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容易理解。

③书信的形式和谈话的方式,以及亲切平和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使文章的观点更易为读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