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度潍坊昌邑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根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古诗词中的句子,每条横线上只写一句。(8分)
走过春夏秋冬,感悟诗情画意。初春,我们同白居易徜徉在西子湖畔,领略“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万物复苏;盛夏,我们随杨万里在千里荷塘,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别致风光;仲秋,我们与龚自珍一起体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独特感悟;深冬,我们和岑参一同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国雪景。美妙的千古绝句,旖旎的四季风光,永沅荡漾存我们心中。
2.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填在横线上。(5分)
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这gèn_______古不变的天地;成群结队的企鹅蹒_______跚地朝你走来,用真zhì_______的眼神凝望着你;而调皮的雪燕,从空中fǔ_______冲而下,在你帽子上轻轻一啄_______,又飞走了……
3.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人们对体育有了更新的诠释。请以“啊,体育,你就是”开头写一句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表达对体育的理解。(2分)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
(1)“一语说读书”,请你说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1分)
(2)“二书传经典”,清你根据你所读的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写两句通俗易懂的俗语。(2分)
(3)“三句写华夏”,根据你所读书的内容,请仿照下面一句再写出两句。(2分)
读《三国》,关云飞的侠肝义胆让我敬佩;
第二部分 阅读鉴赏(共40分)
(一)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5―8题。(11分)
[甲]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乙]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丙]
戴震难师
段玉裁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③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释:①先生:作者的老师戴震,清代著名的思想家。②是年:这年戴震十岁。③朱文公:即朱熹。
5.选出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 )。(2分)
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出大如车盖
A. B.
知之为知之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日始出时去人近 然则北通巫峡
C. D.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朱文公何以知然
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4分)
①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②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7.甲诗以_________________作比,借水之清澈暗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诗蕴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
8.乙、丙两文中有两类人物,一是儿童(两小儿和幼时戴震);一是成人(孔子和戴震的老师),你从他们的言行中有何发现?请写出你的探究发现。(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9―13题。(14分)
真相
①上个月,我回老家时,堂兄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杨树村有个五保户,叫小凤。小凤有幢泥坯屋。屋前屋后有几棵大樟树。村里的杨木根想得到小凤的几棵大樟树与泥坯屋,就同小凤签了份合同:今后小凤搬到杨木根家住,小凤由杨木根供养。以后小凤死了,小凤的所有财产都归杨书根。签这份合同时,小凤七十岁,杨木根五十岁。
②我问堂兄,真有这样的事?
③堂兄说,还骗你?你不信,明天就可以去杨树村问问。
④后来呢?我扔给堂兄一支烟。
⑤堂兄把烟夹在耳朵上,说,十年后,小凤还没死。这十年,杨木根供养小凤吃穿的钱、治病的钱,以万来计算。而小凤所有的财产最多值五千多块钱。杨木根可吃了大亏。更好玩的是,上个星期杨木根死了,小凤仍活得好好的。村人都说小凤可活到一百岁。
⑥第二天,我去了杨树村。杨树村位于郊区,骑自行车进城只要十分钟。
⑦我问一个中年人,大伯,借问一下,杨木根的家在哪?
⑧中年人说,你跟我走就是。
⑨我问,杨木根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好人。中年人说,你听说他供养五保户小凤的事吗?
11听说了。
12其实杨木根是个很精明的人。他哪是外人所说的傻瓜?杨木根同小凤签合同时,明知道吃亏。其实连三岁小孩都知道小凤的破屋及几棵樟树值不了几个钱。杨木根其实是报恩呀。杨木根七岁时,父亲就死了,家里极穷,那时小凤家里有好吃的总给杨木根吃。还给杨木根做新衣服――
13我打断他的话,既然杨木根要报小凤的恩,那直接把小凤接进家不就行了。还签什么合同?
14中年人说,小凤是个很硬气的人,她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杨木根对小凤说。小凤百年之后,小凤所有的财产都归他,他只会赚,不会亏。小凤这才信了,才进了杨木根的家。杨木根同小凤签合同,也怕女人不同意。杨木根对女人说小凤活不长久,讲小凤的地皮值多少钱,樟树值多少钱――啊,到了,这就是杨木根的家。
15木根的家很简陋,屋里没啥值钱的东西,但很干净。木根的女人问我,你有什么事?女人给我让座,又泡茶,很热情。
16我说,伯母,我是陈家庄的人,想探听杨木根的事。我想写篇文章。
17木根的女人说,木根是个好人。她给我讲起木根的许多好来,如家里有好吃的,总舍不得吃,留给她和孩子吃。家里的重活累活,他总是一个人干,从不要她沾手等。
18我就把话题往他供养小凤的事上引。
19木根的女人说,木根要把小凤接进家,我满口同意了。我知道小凤以前对木根好,木根小时候没少吃她的穿她的。我开初让木根不要签合同,直接把她接进家,免得村人说闲话,还以为我们占了便宜。可木根说,不签合同,小凤就不肯来我们家。签合同是做给小凤看的。
20我问小凤还好吧?
21身体还好,吃饭能吃一碗,只是耳朵背。你见见她。木根的女人把我带进前厢房。房子朝南,阳光洒了一屋。小凤坐在藤椅上晒太阳。她的精神很好,见了我,向我笑。我向她问好,奶奶好。木根的女人说,她听不见你说的话。
22我就告辞了。
23一年后,我打电话向堂哥问好时,堂哥说,还记得杨木根的事吗?
24我说,当然记得。
25堂哥说,木根还真有眼光。市里搞开发,一条三
26我一时说不上话,心里却很高兴。
(选目《广西文学》)
9.文章题目“真相”含有哪几层意思?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2分)
10.品读全文,仿照示例(每个方框限填三个字)梳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2分)
听故事 → → .
11.揣摩品味下边两句话,回答问题。(4分)
①“更好玩的是,上个星期杨木根死了,小凤仍活得好好的。”这句话中的“仍”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2分)
②“房子朝南,阳光洒了一屋。”这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分)
12.文中的人物有:堂哥、我、中年男人、小凤老人、杨木根、杨木根的妻子。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
①“堂哥”与“我”“中年男人”是一类性格的人物吗?为什么?(2分)
②“小凤老人”“杨木根”“杨木根的妻子”有何共同特点?杨木根又有哪些优点值得你学习的?(2分)
13.展开想象,根据要求补写(任选一题)。(2分)
(1)第12段画横线句后的破折号省去了许多内容,试补出相关内容。(80字左右)
(2)第14段画横线句后的破折号也省去了许多内容,试结合作品内容,补写出杨木根妻子此时所说的话。(80字左右)
(3)文章结尾写道:“我一时说不上话,心里却很高兴。”试结合文章内容,补写出“我”此时想说的话,表达“我”对杨木根“善举”的肯定。(80字左右)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8分)
花之隐逸者――菊
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美德和长寿,自古以来便是诗人、画家吟诗作画的好题材。远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就种植菊花了。在古书上菊花有种种不同的名称,像日精、女华、寿客、延年、隐逸花、重阳花等。最早有关菊的记载是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里面有“菊服之轻身耐老”的句子,意思是吃菊可治病延年。
菊属于菊科,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花卉。虽然许多菊科植物的名称都带个菊字,像波斯菊、万寿菊、翠萄,除虫菊等,但它们都不是菊花,而只是同属于菊科的花卉。
原来菊只在秋天开花,现经栽培改良,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而且有三千多种不同的品种。如丁字菊、金钱菊、美浓菊、悬崖菊、大立菊等。菊的叶子是单叶,有深裂,看起来像复叶。它的花有的是兼有舌状花和管状花的混合头状花序,有的只有舌状花。舌状花即花瓣,围绕在花序的四周;管状花即花心,位于花序的中心。一朵菊花其实是无数朵小花聚生而成。
菊的品种多,分类的方法也不同。有的以开花期分春菊、夏菊、秋菊、寒菊,有的以植株高矮分高种、中种、矮种,有的以花朵大小分大菊、中菊、小菊。常见的菊花颜色有白、黄、红、紫等,珍贵少见的有深红和翠绿两色。
古时的中国人曾以菊当食物,[甲]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就曾以菊瓣和菜而食。[乙]广东人有几道菜也是以菊为佐料的,[丙]像菊花鱼球、菊花三蛇羹、菊花鲈鱼羹等。[丁]菊花也是国人的饮料之一,菊花泡龙井就叫“菊井”,泡寿眉的叫“菊寿”,至今,菊花茶仍是夏天人们喜爱的清凉解渴的饮料。
古时重阳节还有赏菊、饮菊花酒或是以菊当簪插戴的习俗。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同学们都熟悉的句子。另有唐朝诗人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这几句也是家喻户晓的。
(选自林祈登编著《国中新超群国文(二)》,南一书局出版,有改动)
14.根据本文说明的内容和顺序,写成下面的结构图。(每个空格内限填一个字)(3分)
15.第三段说:“原来菊只在秋天开花,现经栽培改良,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请你从本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1分)
这句话是第__________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一句话是从第五段中摘出来的。根据文意,它原来的位置在[甲][乙][丙][丁]的___________处。(1分)
这有诗句“朝饮木兰之聚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
17.读了本文题目“花之隐逸者――菊”,你一定会联想到宋朝周敦颐写的《爱莲说》,文章中三处写到菊,它们先后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7分)
“风度”小议
①高尔基说:“就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年轻人,谁不讲究美?谁不注重风度?但是,有些人往往把风度同衣着奇异、打扮入时、相貌出众混为一谈,甚至画上等号。他们认为风度是由衣着、打扮、相貌所决定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②据说,三国时匈奴使者朝拜魏王,曹操认为自己相貌平平,不足以雄镇远邦,就让“声姿高畅,眉目疏朗”的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者,而自己却在旁持刀侍立。事后,曹操派人去问匈奴使者:“魏王的风度如何?”匈奴使者答道:“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读了这个故事,谁不惊羡、佩服匈奴使者的眼力呢?匈奴使者的眼力,强就强在他没有把相貌同风度混同起来,强在他懂得风度同气质、教养的内在联系。从形貌上讲,曹操远不如崔琰,可匈奴使者并未为这一现象所惑,认定曹操的风度远胜于崔琰。可见风度同形貌并不是一回事,风度是不能单以形貌取代的。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外表美同内在美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一个人只有外表美,没有内在美。还谈得上什么风度呢!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好:“要是人没有内在的美,我也会常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一个人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但若受到别人的“厌恶”,那他的“风度”便成了打引号的讽刺反语,自然是不足取的。
④类似这样正反对照的事例,可说是不胜枚举。辞祖屈原,飘飘然有道骨仙风,巍巍然似雪岭凌空,算是够有风度了。诗仙李白,谈笑间有江河入海的气势,文墨中凝大鹏展翅的豪情,其风度自也不凡。然而他们都貌似潘安么?“膂力过人”的吕布,白脸红唇,相貌堂堂,称得上是个“美男子”,可他缺乏良好的气质和品质,只能使人感到他的猥劣。想他在风仪亭中抱头鼠窜,在白门楼上屈膝求生,何来的风度?
⑤当然,一个人的相貌和仪表同他的风度并不是无关的。《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把“文”理解为外在的相貌仪表,把“质”理解为内在的气质品质,那两者的兼备配合,就会相得益彰,具有最好的风度了。
⑥目前,许多青年人喜欢谈论风度,讲究风姿,这本来是好事,同建设精神文明密切相关。但如忽视风度的“内核”或灵魂,一味追求风度的“外壳”或形式,那就很可能像东施效颦,适得其反了。
18.阅读全文,概括“风度”所指的含义。(2分)
19.第①段中加点的“这”指什么?(可引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20.“可见外表美同内在美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一个人只有外表美,没有内在美,还谈得上什么风度呢!”根据这一观点,为第③段画线处写几句话(50字以内),使文章顺畅。(2分)
2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请写出并简要说说理由。(1分)
第三部分 写作(60分)
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和鲜润;蓝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点缀,才显得静穆和安详;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生存,才显得和平和馨香。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也只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才能共同发展。和谐无处不在,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请你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