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材的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
(1)认识醇、醛、酚、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了解它们的转化关系。
(2)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3)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加深认识加成、取代、消去和氧化、还原反应。
(4)了解逆合成分析法,通过简单化合物的逆合成分析,巩固烃、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并认识到有机合成在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意义。
(5)结合生活、生产实际了解烃的含氧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2.地位和功能
本章是在学习了本模块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二章《烃和卤代烃》及必修Ⅱ《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学习含氧衍生物性质,通过对含氧衍生物的学习,进一步建立有机物结构决定其性质,且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观念,从而掌握有机物的学习方法,加深认识加成、取代、消去和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学习有机合成掌握逆合成分析法,巩固烃、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并认识到有机合成在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意义。通过了解人工合成有机物,认识到大量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物的合成,大大改善了人类生活质量,并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让学生感受化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本章的内容既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的基础,如本章的水解反应、银镜反应和醛的加氢及酯化反应,是后续两章油脂水解反应及油脂的氢化、葡萄糖、麦芽糖的性质、聚酯的合成的基础。
3.主要内容及呈现
本章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研究含氧衍生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 ②研究重要有机物之间的关系 ③从反应前后键的断裂和生成情况去巩固取代、加成、消去等重要有利反应
在必修Ⅱ中,学生已经接触部分含氧衍生物,但当时教材主要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角度提出了“知道乙醇、乙酸、油脂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学习中仅限于学习具体有机化合物隔离的性质和应用。在本章中对烃含氧衍生物的要求是以类别的概念出现。,前三章的节名分别冠以“醇、酚”“醛”“羧酸、酯”。在这五类含氧衍生物中,通过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介绍各类含氧衍生物的组成、性质及应用,力图通过代表物的研究上升到对一类化合物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认识。第四节结合实例介绍有机合成的过程及逆合成法,通过合成分析建立烃及衍生物的转换关系网络,巩固烃、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性质。
4.本章内容结构
二、课时建议
第一节 醇、酚 2课时
第二节 醛 1课时
第三节 羧酸、酯 2课时
第四节 有机合成 2课时
实验 1课时
练习 3课时
测验讲评 2课时
三、教学建议
1.重视理论指导,形成系统知识体系
教学中应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较深刻理解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如在学习醇的性质时,通过对乙醇的学习,了解反应机理,将其性质推广到醇类性质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不是所有醇都能发生消去,也不是所有醇都能氧化得到醛,有些醇甚至不能发生非燃烧的氧化。
2.重视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百感交集等体验。有机化学基础的探究学习主要是实验探究。
本章课本提供两个探究建议,其一是乙酸、碳酸、苯酚酸性强弱,其二是探究乙酸乙酯水解条件。
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及教学需要增加一些探究实验,如:针对课本中出现了苯酚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提出探究课题:探究苯酚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较理想的方案――方案1:向苯酚浑浊液加入碳酸钠粉末;方案2:向澄清苯酚钠溶液中加入NaHCO3。学生通过实验及分析现象可知:苯酚的电离比碳酸的第一步弱、第二步电离程度强,通过探究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内容上,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实质性探究内容,而不是徒有形式的探究。在探究开放性程度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上述探究若直接给出课题“探究苯酚的电离程度与碳酸的第一、第二步电离程度的比较”,学生无从下手,难于探究,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损害。
3.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新课标教材和过去教材比较,增设了比较多的空白让学生填写(有方程式或实验现象等),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完成,在平时考试或高考中,常出现学生文字表述能力差的缺点。
新课标教材和过去教材比较,标题减少了许多,这给老师发展的空间也比较大,但同时也觉得有些凌乱,老师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整理、归纳使知识更具条理性、系统性。
4.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有机物广泛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有机化学知识与实际结合非常密切,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熟习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有机合成时,联系人工合成药物,使学生体会到有机合成“甚至可以合成具有特定性质的、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有机物,以满足人类的特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