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情境试题设问变化对学生答题的干扰分析及应对策略

 

近年来,实验题中新情境试题不断增多,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将基本的实验操作设计置于新的情境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仪器组装、现象描述、数据分析、考虑安全和防污等,用来考查考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综合及评价的能力。由于这类实验试题情境新颖、设问巧妙、铺垫得当、知识新、思维量大、所以区分度很好,能确实将一些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思维敏捷、心理素质好的考生选拨出来。

近年来化学实验设问的变化情况:

①易切入,难深入,问题层次化分明。

②开放性加强,考查学生的变迁能力,探究性自学能力,化学语言组织能力等。

③设问多从实验验的几在方面(目的、原理、装置、试剂、操作、安全、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等)来着手。其次是关于实验的改进和模拟。

 

(1)抓不住题旨,即弄不清出题者的考查意图。例如:2006年湖南考区的实验题第2问:首先要弄清楚本题在于考查制备CO2并让其与Na2O2反应制取O2的除杂问题。有的考生根本没有弄清题意,随心所人欲填,得不到分。第4问:集满氧气后干什么?题目的目的是还要证明Na2O2可做供氧剂,那你得说明收贪杯以的是氧气,所以就是要验证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2)知识点不能迁移,不能灵活处理“陈题新考”问题。例如:2003年全国考题实验题:制备氢氧化亚铁,一要有Fe2+、二要有OH、三要隔绝空气(氧气等氧化剂)。有的考生只知道教材实验要将NaOH溶液煮沸冷却处理,而且要将胶头滴管伸入溶液中挤出,有的老师也过度强调这一操作而忽视了这一操作的主要目的及其改进的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僵化。

(3)审题不完整不透彻,答非所问,忽视有利条件或限定条件。例如:2001年全国考卷实验题第3问(题略):审题不完整,有的忽视了选择一个;有的忽能随开随停等。再如:2002年理综第29题(题略):在题干部分有叙述“大气压强对许多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有着重要影响”。在分析原理和做“引发喷泉实验的方法”问题时,这应该是一个提示,是有利条件,但事实上有很多考被那个理、化拼盘考题弄糊涂了,忽视了这个叙述。再有就是经常出现的回形式不对的问题:如我们有一次考试,先确定物质为甲烷,再要求写出其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有数据可算),结果有同学就写了个化学方程式,丢了“热”字。

(4)回答问题不完整。例如:2006年全国卷II实验题:第4问:加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答不全面。叙述现象等问题时总是不完整,如燃烧时的现象丢发光、放热,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的现象丢褪色,用铁作阳极电解硫酸铜溶液丢溶液颜色变化,固液反应丢固体减少(溶解)等等。

(5)发散思维和化学语言表达能力达不到要求。这一点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加以积累和规范。

 

应对策略:

除了注意审题中的关键字把握注意审题中的关键字把握外,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不难发现综合性实验题通常是用不同程度的装置创新,条件创新和方法创新,来完成教材上,或教学大纲规定的某一特定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而且切入点大多为我们非常熟悉的反应原理或某一试剂、装置选择等,让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与教材实验或平时的训练题不完全一致,体现出常规中的不常规,平凡中的不平凡,熟悉中的不熟悉,在求变创新中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认为进行实验复习时,要从以下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