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猎(shóu)     瓜熟落(dì)        养(shàn)           虚与委(yí)

B.桎(gù)        然而止(jiá)       逐(jué)             提纲领(qiè)

C.育(bǔ)        费苦心(shà)      粗(kuàng)         断壁残(yuán)

D.面(jiá)        怙恶不(quān)    造(yì)               叱风云(chà)

试题详情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惊蛰                涸泽而渔               气喘吁吁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缱绻                混为一谈               欢呼雀跃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C.脉搏                期期艾艾               鸠占鹊巢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D.蜜饯                摧人泪下               恰如其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试题详情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近年来,高速公路以及一般公路的收费问题,广为社会舆论所诟病

B.陈凯歌执导的华语传记巨片《梅兰芳》,在长达7个多月的拍摄后,已于2月底正式杀青

C.他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却苦口婆心地教了孩子们许多思考问题的方法。

D.该人的名字我从没听说过,不知他何时被选为代表,问同街区的人,也都一个个成了丈二的和尚

试题详情

二、(12分,每小题3分)

6.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试题详情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试题详情

8.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试题详情

三、(9分。每小题3分)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                          狎:亲近

C.察其意甚                                      恨:遗憾

D.说大人,则之                              藐:轻视

试题详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试题详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试题详情

四、(24分)

16.作者突出描写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17.从标题看,文章应着重写故乡的芦苇,实际上,文章更多地回忆了故乡的人和事。作者是如何将芦苇与人事巧妙地联系起来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18.文章结尾说故乡的芦花“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19.这篇散文富有诗意美、人情美,请结合五、六两段,就其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作简要的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2分)

试题详情

20.请筛选下段文字的信息,给大脑中的“杏仁核”作一个恰当的阐释。(4分)

为什么动物和人类会受到惊吓?这得从大脑中的“杏仁核”说起。“杏仁核”位于前脑,即眼睛的正后方。它把感觉和记忆结合起来,是产生“恐惧”等重要性情的物理性源头。

    在一次实验中,美国神经学专家约瑟夫?勒杜克斯先给大鼠放出一个声响,之后再给一次微弱电击。反复多次后,当只给声响时,大鼠同样会产生恐惧。他向大鼠脑中注射了可以映射脑部各个连接部分的染料,并发现听觉丘脑(即脑子通过耳朵接收信号的部分)直接与杏仁核相连。随后他把大鼠脑中连接听觉丘脑与杏仁核的路径切断,再重复播放声响,发现大鼠不再害怕了。

    杏仁核以某种方式形成并储存“恐惧记忆”,一旦“恐惧记忆”识别出这一可怕的信息,它将优先于所有其他脑部活动。

研究表明,当恐惧来袭,你脑子的“思考”部分本能地服从于杏仁核,你的恐惧先于你的思考,并启动你的行为。他表示,消除人类的深层恐惧是有可能的,所要做的就是将产生恐惧的相关记忆消除。

 “杏仁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1.某中学成立了一个文学社,拟创办一个社刊,取名为《流年》,请你将青春、文学等内容同刊名联系起来,写几句抒情的刊首语。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2.仿照示例,从竹子、彩虹、落叶、橡皮、压路机五种物象中任选一种,写出意思褒贬相对的两句话,使之有哲理,有意蕴。(4分)

[例] 牛   褒扬:每前进一步,都有一个踏实的脚印。

         批评:过分的忍耐,终究要生活在皮鞭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试题详情

 

1.B【解析】A.“狩”应读作shòu;C.“犷”应读作“guǎng”;D.“咤”应读作zhà。

2.D【解析】“摧人泪下”应为“催人泪下”。

3.C【解析】苦口婆心: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与句子中教孩子学习方法语意不符。

4.A【解析】B.“逐渐学会了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句式杂糅,应改为“逐渐学会了享受安逸,造成了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C.“食品”与“方便面”等不能并列;D.“完成”后缺宾语。

5.B【解析】分号全都改成逗号。

6.C【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7.D【解析】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8.C【解析】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

9.C【解析】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10.A【解析】始:才。

11.C【解析】A中昌言表现是说二人的亲近;B中一说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一说苏洵听到昌言的称赞感到高兴;D中“虽日为文……”言苏洵很晚才求学,虽每天写文,但心中自惭。

12.B【解析】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是情理之中的事。

13.(1)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石昌言,互相慰问如同平常一样高兴。(游、相与、劳问各1分,大意1分)

   (2)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生、使各1分,大意1分)

   (3)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所以、中国各1分,大意1分)

14.(1)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2分)

   (2)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深意”和“作用”各2分)

15.(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抱明月而长终  年年知为谁生

(2)《边城》  伍尔夫(一空1分)

16.生活场景:织网,采菱,摘莲,编织。(答对一点给1分)

 

17.①以芦苇作人物活动的背景;②以芦苇的生长过程为叙述的线索;③以芦苇刻画(映衬、象征)水乡女子。(答对一点给2分)

18.对故乡自然纯朴、宁静淡泊生活的怀念;对母亲及水乡女子勤劳品格的赞美;对水乡人们之间那种纯朴、自由、恣意的感情的欣赏;也有对芦苇减少流露出的淡淡忧虑。(答对一点给1分)

19.表现手法主要是衬托,以芦花衬托女子的美丽,以男子的粗犷、笨拙衬托女子的柔美、灵巧。另外,还用到借物抒情等手法。(“表现手法”表述准确给2分,“赏析”到位给2分)

20.“杏仁核”是位于人和动物前脑,即眼睛正后方的,能把感觉和记忆结合起来,形成并储存“恐惧记忆”,从而产生恐惧的大脑组织。(主要信息表述完整给2分,语言简明通顺给2分)

21.示例:(1)流年似水,青春如歌,让我们带着青春和梦想一路欢歌!

(2)似水流年,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的不仅是我们的青春,还流淌着我们不灭的文学梦。(内容扣住“流年”“青春”“文学”等给2分;语言抒情色彩浓郁,符合字数要求给2分)

22.示例:橡皮  褒扬:每次发现别人的错误,都用自己的身躯去更正。批评:过分地计较他人的过失,终究消磨了自己的生命。

23.略

文言文译文:

    昌言应进士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我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栗给我吃,我们两家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竖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

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些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禁不住胆颤心惊。”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君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城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本来只能这么做了。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将这句话作为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