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天气与气候

【概述】

天气与气候是高中地理课程中最有思辩性、最有难度、最吸引学生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重点,从近年来的命题趋势来看,重现率为100%,主要考查方向为:①通过等压面或等压线来考查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空气的水平运动,并分析不同性质的下垫面状况下大气的环流形式;②分析不同大气运动形式的成因及其所产生的天气和气候特征;③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天气和气候现象;④通过区域大气运动状况或气候分布图,尤其是根据我国的天气与气候特征,阐释其对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等等。因此,人类活动与天气、气候的关系是复习时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

【考点串讲】

1.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时空分布: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云层愈厚,反射愈强;散射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蓝紫光最易被散射。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又称为“温室效应”。

(2)气温的日变化:最高值出现在14h(冬天),夏天最高值出现在15h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天亮前(5-6h)(气温日较差落后土温的原因主要是热量有一个积累过程)。气温日较差要受到以下因子的影响:①纬度,高纬度日较差小,低纬度日较差大;②天气,晴天日较差大,阴雨天日较差小;③云量, 多云日较差小,少云日较差大;④地形,凸地(脊地)日较差小,凹地(谷地)日较差大;⑤海拔高度,高海拔日较差小,低海拔日较差大;⑥下垫面,海洋日较差小,大陆日较差大。
(3)气温的年变化:最热月大陆7月,海洋8月;最冷月大陆1月,海洋2月。年较差要受到以下四个因子影响:①纬度,高纬度年较差大,低纬度年较差小;②距海远近,近海年较差小,远海年较差大;③海拔高度与地形,高海拔比低海拔年较差小,凸地比凹地年较差小;④云和降水,雨季年较差小,干季年较差大。
(4)气温的非周期变化:春末夏初,我国由暖到热,这时还有冷空气南下,遇到强冷空气,温度下降对正开花的植物不利。秋末冬初由凉转冷,如遇到南海气团北上,有几天温暖甚至爆热的天气,群众所说的“十月小阳春”,这种天气好景不长,意味着暴风雪的来临。气温非周期变化对农业生产不利。

(5)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①垂直变化: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在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②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

③中国气温时空分布: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因为: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白昼短,获得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南方地区因有层层山岭的阻挡,冬季风影响小。

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因为: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因此,北方获得的辐射量与南方相差不大。

(6)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有时候,低层空气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形,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

    ②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③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逆温的存在,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它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凝结物质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2.大气运动与气压时空分布:

(1)热力环流图解:如右图所示,ABCD四点气压高低排序为:BACD;气温

高低排序为ABCD;近地面A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B形成高压,等压面上

凸;而高空C 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D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

 

(2)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受力分析

力的方向

风向作图

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

(原动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垂直于等压线

既决定风力大小,又影响风的方向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右南左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的大小,赤道附近不存在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既减小风速,又影响风向,高空可以忽略

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北半球往右偏(背风而立,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南半球往左偏(背风而立,左侧为高压,右侧为低压)。且摩擦力越小,风向偏转角度越大,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就越小。当摩擦力为零时,风向偏转成与等压线一致。可以运用左右手定则判断:北半球用右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拇指指向为风的偏向,如右图4所示,据此判断图中位于南半球,且受到的摩擦力最小的是D。

风向表示方法:风向标――箭头指风吹来的方向;风频图――坐标值表示风频率大小,方向表示风向;天气图上的风杆――画有风尾的一方,指示风向。一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8级。

风力判断:依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该力越大,风力越大。运用在同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不同图幅中,计算水平气压梯度=两点气压差/(两点图上距离÷比例尺)

(3)全球性大气环流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①低纬环流:

赤道上升气流→高空高压→向北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30°N上空成西风→积聚下沉→近地面高压(副高)→水平流向赤道(东北信风)→在赤道与南半球水平气流辐合上升。

②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30°N上空下沉→近地面副高→向北流偏转成西风→60°N与极地东风相遇上升→高空高压→向南偏转成西风→30°N上空下沉→中纬环流

极地上空下沉→极地冷高压→水平偏转成极地东风→60°N与中纬西风相遇上升→高空高压→水平向北运动偏转成西风→极地上空下沉→高纬环流

③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

风带风向

气压带

属性(影响气候)

北半球

南半球

成因

特征

气流

极地高气压带(2个)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极地东风带(2个)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中纬西风带(2个)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低纬信风带(2个)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1个)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进而造成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的气候状况。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存在,使得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并不成完整的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大,尤其是40°S以南,下垫面性质单一,基本呈带状;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被割裂成块状 ,具体表现为:

 

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亚洲大陆上形成

太平洋上形成

大西洋上形成

夏季(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冬季(1月)

副极地低压带被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5)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亚。东亚由于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所以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而南亚由于冬季受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因此夏季风强于冬季风。我国由于面向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成为世界季风最显著的地区。

 

项目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伯利亚、蒙古

西北风

寒冷干燥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南亚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伯利亚、蒙古

东北风

低温干燥

赤道附近印度洋

西南风

温暖湿润

3.降水的形成与时空分布:

  (1)水汽的凝结与降水的形成:

   ①雾:大气中水汽的凝结,一要空气达到饱和,二要有吸湿性凝结核存在,当近地气层空气中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凝结成水滴、冰晶飘浮在空中,形成乳白状,使人的视远能力不到1000km的现象,称雾。雾对生产一方面有利:“高山云雾出浓茶,生姜长在瓜棚下”另一方面有弊:湿度大,病虫害易发生发展,减弱植物光合作用,影响交通等。

②降水的形成条件:水汽遇冷凝结(上升气流或水平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来自海洋的气流,水汽足够多;凝结核较多,促使水汽凝结;水滴增大到上升气流不能顶托。

③人工降雨:根据自然界中的降水条件,人为地通过高炮或飞机作业,向云层中喷洒碘化银等,补充降水的条件,达到降低温度、增加凝结核等,促使降水的形成。

  (2)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

空气受地形阻挡而上升

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

热带、副热带洋面上空气强烈受热上升

典型地区

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雷阵雨

山地迎风坡

中纬地区;我国夏季东部地区的降水

夏秋季节我国东部沿海

 

  (3)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

世界降水量分布: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约。从纬度分布看,全球可分为赤道多雨带、温带多雨带和副热带少雨带、极地少雨带。

表2-10  世界降水量分布

雨带名称

年降水量

气压带或风带位置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类型

赤道多雨带

2000mm左右

赤道低气压带

以上升气流为主

多对流雨

副热带少雨带

500mm以下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气流为主

大陆中西部降水少,大陆东岸受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多

温带多雨带

500~1000mm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锋面、气旋活动

频繁

多锋面雨,气旋雨,大陆东岸夏季风影响

极地少雨带

300mm以下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气流

降水少

(4)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

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注意把握800mm等降水量线大体经过秦岭―淮河一线,400mm等降水量线大体经过大兴安岭―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成因:夏季风的影响。结合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考虑。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季节分布: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主要原因: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时间短。

年际变化: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与夏季风强弱有关,北方降水年际变化比南方更大。

4.气压、锋面与天气:

(1)锋面系统

锋面类型

气团移动方向

暖气团上升原因

天气特征

过境前

(锋前)

过境时

(锋面)

降水

部位

过境后

(锋后)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沿冷气团徐徐爬升

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

多发生连续性降水

锋前

受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被迫上升

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好

常出现阴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锋后及锋线附近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2)气旋与反气旋系统

气流而言

气压而言

气流方向

东部风向

西部风向

中心天气

气旋

低压中心

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上升。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北半球偏南风,南半球偏北风

北半球偏北风,南半球偏南风

气流上升,云层增厚,常出现阴雨天气

反气旋

高压中心

气流从中心向四周下沉辐散。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偏北风,南半球偏南风

北半球偏南风,南半球偏北风

气流下沉,云量少,夏季易出现炎热干燥天气,冬季易出现寒冷干燥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判断运用

图型

天气侧视图

锋符平面图

等压线图

判断冷气团与暖气团

锋面以上为暖气团

锋面以下为冷气团

 

 

先画风向,从较高纬吹来的风为冷气团(北半球偏北风为冷气团,南半球偏南风为冷气团)

判断冷锋与暖锋

冷气团一侧形成小环流的为暖锋

直接根据符号判断

气旋与锋面常伴随发生

冷气团主动移来的为冷锋;暖气团主动移来的为暖锋;

判断雨区位置

降水多在冷气团一侧

判断气压高低

冷气团一侧,气压较高;暖气团一侧,气压较低

(4)气旋和反气旋气流方向的判断

左右手定则:北半球用右手,先将右手握拳。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则拇指朝上,四指指向就是气流方向;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则拇指朝下,四指指向就是气流方向。南半球用左手,方法亦然。见示意图:

(5)我国典型天气现象:

典型天气

时间

地区

成因

天气特征

春旱

春季

华北

春季鱼带在南方,华北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蒸发旺盛

干旱少雨

沙尘暴

春季

我国北方

快行冷锋

 

梅雨

夏初

江淮流域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

伏旱

盛夏

长江中下游

反气旋(副热带高压或夏威夷高压)

炎热干燥

台风

夏秋

东南沿海

强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寒潮

冬季

全国大部分

快行冷锋

大幅降温

昆明四季如春

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昆明位于暖气团一侧,冬季温和;贵阳位于冷气团一侧,冬季阴冷;夏季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上,海拔高,气温较凉爽。

(6)副高脊线位置的季节变化(三进二退)与我国东部雨带的关系。

时间

副高脊线位置

雨带位置及天气

冬季

副高偏东、偏南,脊线位于15°N附近

雨带在南海、南亚一带

春季

脊线缓慢移至20°N附近

雨带中心在南岭,华南雨季开始

6月上旬

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至25°N附近

雨带移至江淮流域,这里梅雨开始

7月上中旬

副高脊线第二次北跳至30°N附近

江淮梅雨结束,出现伏旱天气,雨带中心移至黄淮流域

7月底8月初

脊线第三次北跳稳定在35°N

华北、东北雨季开始,并持续到8月底

9月上旬

脊线开始第一次南撤至25°N附近

华西和长江下游出现秋风秋雨,华中出现秋高气爽天气

10月上旬

第二次南撤至20°N以南

全国雨季随之基本结束

如果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异常,则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1)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2)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干旱。

5.气候成因分析:

形成因子

作用机制

影响结果

太阳辐射

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分布不均

纬度分布

随纬度升高而减少,形成不同热量带

季节变化

冬夏季节太阳高度、昼长产生热量的差异

大气环流

调节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上升气流

易形成降水,多阴雨天气

下沉气流

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

下垫面

海陆

热力性质不同,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大陆性

温差大,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

海洋性

温差小,降水较多,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洋流

影响沿岸大气的热量水分

暖流

为沿岸增温增湿

寒流

对沿岸降温减湿

地形

海拔、地形起伏和坡向等

如迎风坡

湿润的上升气流带来降水

如背风坡

下沉气流带来干燥的天气

其它

岩石、植被、水面、冰雪等

如绿洲

温差较小,湿度较大等

如荒漠

温差较大,空气干燥等

人类活动

排放废热,影响下垫面,改变大气成分等

积极影响

植树造林、兴修水库等,改善局部小气候

消极影响

破坏植被,排放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等

 6.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要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去分析特征。例:气温在以上可以称“高温”,之间称“温暖”;以上、以下可称“温和、凉爽或低温”;以下称“寒冷”;零下十几、二十几度可称“严寒”等。见表中气候的类型、特征、成因和规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数值特征(气温、降水)

成  因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终年高温多雨

最冷月均温15℃以上;年均温26℃左右;

年降雨量   mm以上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

10°~20°之间

终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最冷月均温同上

年降雨量750~1000mm

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25°  大陆东岸

终年高温,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

最冷月均温同上

年降雨量1500~2000mm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和西岸

终年高温少雨

最冷月均温同上

年降雨量200mm以下

副高和信风交替控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

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最冷月均温0℃以上

年降水量>1000mm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最冷月均温0℃以上

年降水量300~1000mm

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

大陆东岸

冬寒冷干燥

夏高温多雨

最冷月均温0℃以下 年降水量500~600mm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凉爽湿润

最冷月均温0℃以上,

最热月均温20℃以下,

年降水量700~1000mm

全年受西风影响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

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集中夏季

最冷月均温0℃以下

年降水量400mm以下

大陆气团控制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北纬50°~70°  间的亚欧大陆和

北美大陆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少,集中夏季

最热月均温10 ℃左右,

年降水量300~600mm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冰洋沿岸

全年严寒

最热月均温5℃以下

极地气团控制

 

冰原气候

南极洲和

格陵兰岛

全年酷寒

最热月均温在0℃以下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和

高原地区

垂直差异显著

气温  -0.6℃/100m

气温随高度变化;山地降水多集中在迎风坡

7.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主要“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雨定型”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定半球(定位)

气温

6、7、8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型)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型)

南半球

判定所属温度带(定带)

最低月气温与最高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  0―15℃

最热月均温大于25℃

亚热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2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  0℃以下

最热月均温20℃以上

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

最热月均温10―2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最热月均温0―10℃

苔原气候

寒带(极地)

最热月均温0℃以下

冰原气候

确定气候类型(定型)

降水季节分配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夏雨型

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8、世界气候分布特例分析: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地形迎风坡十沿岸暖流”。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但处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地形影响的气候分布:美洲西海岸的气候南北狭长,东西狭窄。

 

 

 

 

9、六大洲气候分布图

大洲

气候类型

1、热带沙漠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3、亚热带草原气候

4、热带雨林气候

5、亚热带湿润气候

6、温带海洋性气候

7、地中海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5、温带海洋性气候

6、温带大陆性气候

7、亚热带湿润气候

8、高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亚热带湿润气候

3、极地气候

4、温带海洋性气候

5、地中海气候

6、热带沙漠气候

7、热带草原气候

8、热带雨林气候

9、高山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5、高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海洋性气候

3、地中海气候

4、极地气候

5、高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季风气候

3、亚热带季风气候

4、热带季风气候

5、热带雨林气候

6、热带沙漠气候

7、地中海气候

8、高山高原气候

9、极地气候

 

【典例调研】

调研1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春季,能给北方带来降水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冷锋和气旋。

答案:A

【误点警示】冷锋是冷气团前进,暖气团被迫抬升,而暖锋是暖气团前进,冷气团被迫后退,冷锋的锋面陡,雨区窄,暖锋的锋面缓,雨区宽。

 

调研2、图4是重庆、昆明、长沙和温州,四地的年降水量曲线图,分析回答(1)―(3)题。

 

 

 

 

 

 

 

 

 

图4

(1)图中表示昆明的年降水量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②,③曲线所示降水量都最多时期,下列现象可信的

  A.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佳时期               B.重庆地区雾日最多期

  C.长江口附近海域盐度最高期               D.塔里木河水位最高期

(3)曲线②在甲时段出现第二个高峰,主要是因为

  A.锋面雨带的运动                         B.夏秋季多台风雨

  C.日本暖流的增强                         D.厄尔尼诺的影响

 

解析: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昆明冬季处在暖气团一侧,降水少,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而另外三个城市夏季降水多,但7、8月份有伏旱天气,温州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有台风雨。

答案:(1)D  (2)A  (3)B

【方法探究】本题可用排除法来来做,②曲线有两个高值区,温州符合这一特点,①③都在7、8月降水比较少,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伏旱天气,故这两个城市是长沙和重庆,这样,剩下的④曲线一定是昆明了。

调研3、①下表是2003年8月广东省某地某日气象观测资料,与表中资料相对应的气压系统和天气系统分别是

A.低气压、伏旱            B.低气压、寒潮        C.高气压、伏旱        D.低气压、台风

②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

A、全球陆地面积减小      B、沿海国家部分海洋权益丧失

C、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    D、高纬度地区蒸发加强,降水更少

答案与解析①D。表中数据显示当日气温高、气压低、降水多,风速快。  ②AB。全球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加快等

    【温馨提示】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大灾害性天气现象,对其任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阐释等,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之一。

调研4、读右“世界某岛屿简图”,回答:

1、请比较图中岛屿东部和西部气候差异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东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西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岛自然地理要素的东西部差异还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填出该岛东西部的植被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和轮廓特征等信息,可以将该岛屿定位为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1、①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因为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之沿岸暖流增温增湿;②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分明;因为处在东南信风的背风坡。  2、植被、土壤。  3、由于太阳辐射、地形、洋流、风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东西部气候(降水)的差异,东部形成热带雨林,西部形成热带草原。

  【方法探究】在熟悉气候形成因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气候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题预测】

读2008年某月2 日澳大利亚的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X、Y代表的天气系统及其气流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A.X是反气旋,气流呈顺时针旋转

    B.X是低压,气流呈逆时针旋转

    C.Y是反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旋转

    D.Y是高压,气流呈顺时针旋转

2.图中所示季节

    A.墨累―达令盆地农场正值播种小麦的季节

    B.澳大利亚西南与我国东部正值多雨季节

    C.寒潮频繁侵袭我国 

    D.此时,澳大利亚东南部正受台风的影响   

 

 

 

 

 

 

 

 

 

       A.南京、北京        B.开普敦、纽约     C.新德里、伦敦D.伦敦、新德里

 

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

4.近年来华北地区水旱灾害严重是因为

  A.气温不断上升                B.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C.气温与降水变化不同步        D.降水不断减少

5.图中反映华北地区近年来气候

  A.温暖湿润                    B.温暖干旱

C.寒冷湿润                    D.寒冷干旱

读下图,完成6―8题。

6.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甲乙为相距不

       远的陆地,②③为水平气流,①④为垂直

       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丙>丁>甲      D.乙>甲>丁>丙

7.若甲为某城市,乙为其郊区,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乙地建立的企业是(    )

       A.玩具厂               B.家具厂               C.造纸厂               D.水泥厂

8.若此图为三圈环流的低纬环流俯视图,则①处为                                               (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西风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信风带

读图10,完成23~24题。

9.P点的气压值(单位:10Pa)可能是

A.大于1006    B.小于1004  

 C.小于1006   D.大于1004

10.P点处出现的天气现象,可能类似于    (    )

A.低压中心    B.低压槽   

C.高压中心    D.高压脊

 

 

 

 

 

 

11.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幅天气系统示意图,与今年夏季川渝大旱天气有关的是      

        成都和重应的城市地域形态分别为          和           。

   (2)乙图为         (锋面),它活动最为频繁时,会使我国北方表现为              

        (灾害天气);此时地球位于丁图中           点(字母)附近,开普敦所处的季节是          ,受          气压带控制,印度盛行          风,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3)甲图表示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若将乙图锋面移到甲图中,则相当于          锋面线(AB或AC),该锋面系统中代表云系范围的符号是          。

   (4)简述乙图中D未来天气变化过程(锋面过境时和过境后)                 

                                                                              

                                                                            。

12.读世界局部区域图回答问题

 

 

 

 

 

 

 

(1)下列陆地自然带在两大洲图示范围内均有分布,但成因明显不同的是:

 

 

(2)图中大洋两岸沿岸自然带分布共性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自然带在图中另一大洲没有分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图A、B两处各为一气压中心,其1960―1979年海平面气压变化曲线如下图,据此回答问题:

 

 

 

 

 

①厄尔尼诺发生时期,A、B处气压势力增强还是减弱?__________________,对各自附近陆地气候有何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四个年份,A、B之间风力最弱的是______________年,对南赤道暖流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X是低压,气流呈顺时针旋转,Y是反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旋转。

2.B  从图上的等压线数据可看出,澳大利亚西北部此时吹东南风,澳大利亚处于冬季,澳大利亚的西南部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而我国此时处于夏季,东部正值多雨季节。

3.A   甲、乙两地都是7月吹偏南风,1月吹偏北风,应该位于季风区。

4、B   5、B  图像显示华北气温有波动上升,而降水有波动下降的趋势。

6.B  因为在同一水平面的空气都是由高压流向低压,从水平气流②是由乙流向甲看,气压应该是乙>甲, 从水平气流③是由丙流向丁看,气压应该是丙>丁,又因为近地面的气压总是比高空的气压要大,所以甲、乙 的气压要大于丙、丁的气压。综合来看,气压关系就应该是:乙>甲>丙>丁。

7.D  因为近地面的气流由乙流向甲,从环境效益考虑,不宜在乙地建立有大气污染的工业,题中4个工厂中,玩具厂和家具厂基本上无污染,造纸厂是水污染,只有水泥厂是大气污染,故该项合乎题意。

8.D  低纬环流中,气流上升处是赤道低气压带,所以甲处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下沉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乙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稳定气流区②为信风带,所以D项合乎题意。

9、CD。 P点位于等值线1004与1006之间,其值应大于1004,小于1006。

10、AB。  P点处在两个高压脊和两个低压槽之间,气压偏低、受冷暖气团相互作用。

11.(1)丙  集中式  组团式

   (2)冷锋  寒潮   F  夏季   副热带高

        东北(季)  昼短夜长

   (3)AB  ①

   (4)由晴朗转为阴雨天气,之后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12.(1)A

(2)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狭长分布。地形的阻挡及沿岸洋流的影响。

(3)山地海拔高度低。

(4)A减弱,B减弱。由于B处高压减弱,导致降雨增多,A处低压减弱将导致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甚至出现干旱。

(5)1970年;南赤道暖流减弱甚至消失,因信风减弱。

名校精选:

(姜堰中学、如皋中学、淮阴中学、前黄中学09届四校联考)

如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50°纬线圈,图中数字表示经度度数,P、Q之间和M、N之间为陆地,据图回答19~20题。

19.关于P、Q、M、N四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P、M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B.Q、N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C.P地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D.P地气温年较差不大,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20.若P点日出与Q点日落大体是在同时,则此时

A.珠江流域进入汛期

  B.青海湖鸟岛有大量鸟类聚集

  C.非洲好望角炎热干燥

  D.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盐度为一年中较低时期

(江苏省靖江市09届度高三联考试卷)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回答3―4题。

3.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4.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据此完成5―7题。

5.1月,图中A地盛行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6.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7.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A.A地高温多雨             

B.B地寒冷干燥

C.C地形成高压中心        

D.正值1月份左右

(浙江省五校09届联考)

9月中旬,浙江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则被认为进入秋季)。读杭州2008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回答16-17题。

日期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最低气温

23℃

23℃

24℃

25℃

26℃

27℃

28℃

28℃

28℃

25℃

最高气温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8℃

30℃

天气

多云

风力

较强偏北风

16.2008年9月15-23日,杭州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日温差降低,天气状况            B.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

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            D.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

17.2008年9月24日,杭州地区

A.气温变化与风向、风力无关        B.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增强

C.开始进入秋季                    D.阴晴变化与“副高”北移有关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A.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 副极地低气压带

19.根据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受丙气压带影响,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

B.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C.受乙风带影响,西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

D.受丙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新西兰形成地中海气候

 

(江苏省启东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

下图是某大洋的洋流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符合图中洋流运动规律的是

A.北半球中高纬环流        B.北半球低纬环流

C.南半球中低纬环流        D.北印度洋夏季环流

20.图中M洋流流经地区的气候类型有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最新模拟题精选

(衡阳市第八中学200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强降温并普降大雪,湖南、贵州和我省北部山区遭受严重雪灾,造成大面积地区停电和严重的交通阻塞。读右图贵州某地区降雪量随海拔高度变化图,回答7―8题。

1.该地降雪最多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

A.1600m      B.1500m      C.1300m      D.1000m

2.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暴雪和冻雨等恶劣天气,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①南方地区减灾、防灾设备不足    ②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   ③西南暖湿气流活跃     ④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下图Ⅰ为“我国某地夏季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为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四个城市。甲地气压为990百帕,乙地气压为1010百帕。读图回答21~22题。

 

图Ⅰ

3.图Ⅱ中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状况与该地相符的是:A

 

 

4.有关甲、乙、丙、丁四城市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城市肯定是晴朗天气                             B.乙城市空气质量比甲城市好

   C.丙城市吹偏南风                                        D.丙城市比丁城市气温日较差小

(诸城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阶段性评估练习)

右图是根据甲、乙、丙三地各月平均气温和各月平均降水量所作的区间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甲、乙、丙三地气候的正确叙述是        (    )

A.甲地高温期少雨,低温期多雨

B.乙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最大

C.丙地气温年较差最大

D.三地多雨期不同,高温期相同

6.关于甲、乙、丙三地气候在成因上的正确叙述是(    )

A.甲地受单一的气压带控制

B.乙地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C.丙地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

D.三地多雨时是受赤道低压影响

(三亚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5,回答7--9题。

7.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

       A.H处气压比G处高

       B.E处气压比H处高

       C.G处的等压面向上方突出

       D.G地可能出现降水天气

8.如果该图表示“城市风”形成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

表面,则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放在           (    )

       A.环节①的外侧                                  B.环节②之中      

       C.环节③的内侧                                     D.环节④的下侧

图6为甲、乙、丙、丁四地气温和降水资料统计图。读图完成10-12题。

9.关于四地气候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地,水热条件最为优越                   B.乙地,大陆性气候特征最突出

      C.丙地,年降水量最少                          D.丁地,气温年较差最大

10.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B.乙气候类型分布在各大洲

      C.丙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D.丁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11.甲、乙、丙、丁四地气候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而形成的是                         (    )

      A.甲、乙地           B.乙、丙地            C.丙、丁地           D.甲、丁地

12.下列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比例尺相同),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

  图7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13.读下图,完成有关问题。(每空2分,共16分)

   (1)2007年10月18日图甲所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台、闽地区,该天气系统是  _______,这种天气系统经常在____________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2)此时台北吹______________风。如果该天气系统向西移动,可能给福建省带来的地质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天气系统向西移动,图乙中A、B、C、D四条曲线,最能反映出图甲中天气系

统过境前、过境时与过境后福州气压变化特点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

   (4)对该天气系统的探测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_,减轻其灾害的重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气旋(或低压、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台风均可 )、夏秋

   (2)偏北风 滑坡、泥石流

   (3) A

   (4)气象卫星   加强监测和预报

(上海十四校联考)

2008年2月28日,中国首次大学生北极考察队从北京出发,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12分)

  

 

 

 

 

 

 

 

 

 

 

 

 

 

 

考察期间获得的资料

材料一:“冰雪之都”奥斯陆以前2月的平均气温是-2℃,而今年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仅-2℃-3℃;去年的几个星期,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同期宽了不少。

材料二:北极上空存在奥氧洞,预测未来15~20年奥氧洞还将扩大。

材料三: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冰鸥、贼鸥等极地动物在近20年中数量锐减;北极熊体内积累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免疫力、繁育能力每况愈下。在考察期间队员们没有见到一只北极熊。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国家名称:①                       

2.考察队乘飞机到达奥斯陆的当地时间为2月28日20时20分,此刻北京时间是2月29日3时20分。则奥斯陆当地时间应是            (经度)的地方时。

3.3月2日考察队到达北极圈内的特罗姆瑟,该市每年约有2个月的极夜与2个月的极昼。在考察的半个月中,特罗姆瑟市的昼夜情况是            (单项选择)

A.处于极夜时期                                 B.处于极昼时期  

C.白天逐渐变长                                 D.黑夜逐渐变长

4.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位于特罗姆瑟市的   方向。这里寒风凛冽,风向大多为           

5.北极上空臭氧洞的出现,会使地球上的生物更容易受到            的伤害。臭氧洞出现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层。

6.北极熊的数量明显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多项选择)

       A.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其生存环境恶化   

       B.海水变的越来越咸导致其饮用水源缺乏

       C.有毒的污染物通过事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  

       D.考察人员使用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危害其生存

7.根据资料,概括考察队获取的全球变暖的证据是                                   

1.挪威 俄罗斯 

2.15E  3.C  4.西北  东北 或 东  5.紫外线 平流 

6.AC(2分) 

7.气温升高、海冰减少(2分)

专题十六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重难点突破】

一、比较法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岩石类型

成因

矿物成分举例

形态特点

分布特点

岩浆岩

岩浆冷凝而成

侵入

花岗岩

长石、石英、云母等

颜色浅、比重小

地下岩浆活动地区

喷出

玄武岩

辉石、橄榄石等

多气孔、杏仁构造

火山活动地区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

物理沉积

碎屑矿物:石英、长石等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地质史上具有沉积环境地区;如地壳下沉区,地势低地区

化学沉积

粘土矿物,化学生物矿物:化石、石灰岩等

变质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磁铁矿、方解石等

具片理、块状等构造

与岩浆活动区相接触地带

二、地壳物质循环

可用下列两图来表示: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拗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作用

速度

迅速剧烈

火山喷发、地震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

其他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五、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六、常见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类型

形态特征(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未侵蚀

侵蚀后

褶皱常形成高大山脉

 

褶皱

背 斜

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

山岭

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 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

谷地

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

  断层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

断块山,裂谷或海洋

七、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八、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形  式

概  念

影  响

河  段

时  段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河源、上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期)

下  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上中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

侧  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中下游

河谷发育中后期(V形――槽形期)

(2)河流的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

河漫滩

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三角洲

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

    原因

  高原

 地区

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十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区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

岸聚落带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九、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这是一种水与可溶性岩石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如:CaCO3+CO2+H20―Ca2++2(HC03-)当水处于流动状态,被溶解的CaCO3以Ca22+和HCO3-的状态随水流失,被消耗的CO2不断补充,溶蚀(即反应向右)才能不断进行下去。
水对石灰岩的溶解不断发展,形成许多洞穴。加上地下水的机械侵蚀和洞顶的崩塌,终于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否典型与下列因素有关:

(1)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也就越强,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3)水的流动性:流动的水可使更多的岩石在更大的面积上受到溶蚀,从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3. 桂林“山水”的成因:

(1)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2)桂林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和富集。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3)桂林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创造了条件。

4.喀斯特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
(1)如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

(2)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

(3)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

(4)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

(5)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

5.喀斯特区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

(1)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

(2)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

(3)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发现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4)喀斯特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高考题回顾】

(2008年北京卷)读图5,回答

1.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

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解析:该景观是喀斯特地貌。

答案:D

(2008江苏卷)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2题。

2.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解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主要是冰川堆积产生的,而雁荡山陡崖峡谷则是由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答案:B

3.(2008年广东卷)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解析:B、C、D三个选项都重要是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A

4.(2007山东卷)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根据图例,知道①处是石灰岩,地表崎岖不平,是因为流水机械侵蚀和化学融蚀的结果;②处是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表现之一,也是融蚀作用造成的;③自然弯曲的岩层被破坏,发生在上部,显然是外力的风化和侵蚀造成的;D,岩层的弯曲,只能是水平挤压的结果,属于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答案】C

(2007年 海南)图3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回答5~6题。

5.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解析】先确定沉积岩的顺序――应该是沉积岩3、2、1;火成岩2破坏了火成岩1的结构,比较新;火成岩都比沉积岩3和2年轻;火成岩往往是地壳运动剧烈,断裂作用明显时期形成的。当地壳稳定下沉后,沉积形成了沉积岩1.重新排序:

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本题的选项首尾都确定了,其实就是辨别火成岩1和2的先后问题。

【答案】D

6.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                 D.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

【解析】岩石的类型看成因,也看产状。火成岩1显然是侵入岩,而火成岩2位喷出岩;沉积岩不存在侵入或喷出的问题。

【答案】B

(07年上海地理卷)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7.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9.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查转化的模式图是

【答案】7.C  8.D  9.C

 

10.(36分)(2008年全国文综)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005

⑴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⑵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解析:(1)做该题最好还是准确判断出区域所在地,便于准确推理后面题目。根据图中经度纬度和河流特点可以得出是非洲刚果盆地和刚果河流域。
(2)从水系关系呈现众多支流向中心干流汇入,可以判断四周高,中间低;且图中500m等高线相对较闭合,内部登高线稀疏,地势较平坦,而四周较密集,坡度大,符合盆地地形特点。本题较简单,只要稍微熟悉当地气候地形就可以做出。

(3)本题难度一般,对当地环境熟悉的话一般能找到2到3点原因。

答案:(1)河流流向有地形决定,水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在图中直接看不出流向,但可根据干支流关系(支流要汇入干流)可推断出流向,然后反推地形,另外图中给的500m等高线也可作为判断依据。所以答案可以是:盆地
(2):河流流域主要分布于赤道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上升气流控制,全年多雨,降水丰富;位于盆地,形成众多支流汇入干流,汇水面积大,汇水量大。
(3):①植被:流域内为热带雨林,植被繁茂,水土流失较轻②地形:河流M点以上流经盆地地形区,内部平缓,河流中所带泥沙大部分在盆地内部即沉积,到河口泥沙少;③该河流流量大,而河口又位于盆地出口,地势落差较大,流速较急,泥沙容易被冲走而不是沉积。

11.(2008年上海卷)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图中,陡崖出现在___处。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______性。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地貌之间的判断和演化,相对比较简单。

答案:(1)、背斜;向斜;断层;丙;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该处容易形成断裂,岩石比较破碎,因此更容易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

(2)、④;②;①

(3)、不可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