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三语文文学作品之小说阅读

 

文学作品之小说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17.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手法的欣赏能力。参考答案要点:叙述这一情节使小说故事富有波折(1分);“楼道管理员”这一形象对“我”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增强了“我”形象的典型性(像“我”一样虽然被迫来到城市但仍然深深怀念已遗失的乡村的农民还有很多),深化了主题(3分)。同时,“楼道管理员”对“我”的怀疑和斥责,也反映了农民在城市里被歧视的现实(1分)。

18.本题考查对主题的把握和感受能力。参考答案要点:

主题:小说通过“我”精心照顾“一株水稻”的故事,形象地暗示了农民(特别是来到城市的农民)和农业被忽视甚至是被歧视的生存现状,呼吁人们尊重、爱护农民和农业。 (3分)

感受(示例): 广大农民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提供了粮食,广大农民工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为我们建起了城市的高楼、扫净了城市的路......作为城市人,我们应该尊重农民和农民工,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爱护为我们城市提供营养的农村,爱护孕育了我们华夏灿烂文明的农业。(3分)

 

 

五、

12.玫瑰花既象征着生命,也象征着爱情。小说开始时玫瑰花盛开是主人公生命的象征,也是其新的爱情的象征。末尾玫瑰的凋零,象征主人公生命和爱情的消逝。

13.小说运用误会法,情节上安排了两重误会(1分)(小说中,儿子因为误会母亲的用意而毁了两家的幸福;母亲因为一个误会行动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丈夫死后,为了抚养儿子,母亲有心答应亲事,年轻不懂事的儿子一时冲动表示反对。但事后感到后悔,试图暗地里促进母亲和同学父亲的婚姻。年轻人的行事却让老师和母亲产生了误会。母亲以为儿子反对自己改嫁,以为儿子不理解母亲的牺牲而过早地陷入早恋。为了“挽救”儿子,母亲准备找女孩谈话,却不幸遭遇车祸去世。(2分)这种误会揭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命运观,写出了人生的一种误会和命运的误会,令人扼腕叹息。(1分)

14.小说一方面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如写母亲和漆匠接触后准备答应婚事时的心理就是通过内心独白表现出来的。(2分)另一方面,还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心理,(2分)如写母亲向儿子透漏信息后,“儿子正在吃饭,一听这话,小脸一下子就急成了紫茄子”,这个比喻就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儿子内心的不满与反感。又如写亲事说不成以后,母亲在家“拿出披肩看呀看”的,写出了母亲内心的留恋和迷茫。(2分)

15.本题没有固定答案,考生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比如可以歌颂伟大的母爱:母亲打算再嫁,是为了更好地抚养儿子,决定不嫁时为了不让儿子受委屈,都是以儿子为中心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比如可以批评母亲的行为:一个人只活一辈子,完全牺牲自己的幸福不可取;更何况油漆匠是个负责任的好人,嫁给他既可以获得自己的幸福,也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