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作文升格系列学案(2)

学案编写:房  伟

  第二章    从“内容单薄”到“内容丰富”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这里的“内容”是指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材料。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比较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资料充分。但是,高考作文内容单薄的毛病,具体表现如下:1、空洞:内容空泛,无具体内容,无具体细节。2、单调:素材少得可怜,只将作文材料加一个寓言故事,不能充分论证观点或表现人物。3、陈旧:题材虽多但全是“熟人”,诸如洪战辉、李素丽、比尔?盖茨、袁隆平等。4、照搬:有素材但泛泛而谈,且不知取舍,囫囵吞枣,照搬照套,素材中的一些细节与主题全无关系。5、雷同:题材虽多但表述的角度、范畴没有分别,几个题材只能发挥一个题材的作用。6、悖理:题材不能说明观点,细节不能表现人物。

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平时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是否能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是否有话可说的关键。广泛阅读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

第二,材料要新颖,而不是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许多考生作文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合用的灯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哪里懂得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等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物。

第三,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最恰当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作为考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此时不妨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合理虚构,以丰富文章内容。

参考题目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yu1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病文呈现

学会成长

你摔跤了,摔得龇牙咧嘴,我敢说,你的疼疼在我心里,你毕竟是我十月怀胎的一块心灵之肉。可是,儿子,这次,我不扶你,因为,你已经长到足以自己爬起来的年龄。――母亲如是说。

不知不觉中,我们在成长中体验着成长的代价,凄风冷雨中,我们体验成长的痛并快乐着!年少轻狂的我们总认为我们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会,不愿意听父母那善意的唠叨,不理会老师那谆谆的教诲,不理解社会那繁多的规定,贸然上路。起初心怀颇多梦想,幻想着自己的伟大、勇敢和成功。而踏上行程之后总觉得一切过于平淡,与梦想差得太远。于是心情不再热烈,梦想渐渐消散,行程终于变得枯燥。无奈,失落,感叹现实的乏味,以为自己已经大大地摔了一跤。而真正的挫折和不幸却最容易在这时悄悄向我们靠近。当我们突然看到挫折那狰狞的面目时,我们已经来不及防备,来不及躲闪,于是倒下了,倒得那么彻底,只落下一个被打得遍体鳞伤的下场。

这时,我们的思想似乎才开始真正运转。父母为什么总说日本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较量的故事,中国小朋友的自立自强能力大大的不如日本小朋友。令人遗憾的是,竟然有中国的家长跟随孩子到草原上为自己的孩子背行李。而日本人讲,你们的下一代一定不是我们下一代的对手。

回顾我们的成长经历,从牙牙学语时我们就被母爱包围着;从蹒跚学步时,我们就被父爱笼罩着。老师在悉心教导,社会在百般保护。我们一路走来,竟然学会了任性,忘记了理解;学会了苛责,忘记了给予;学会了自大,忘记了听从。于是走了弯路,摔了跟头。

这时,父母不会责怪,只会给我们付出更多爱心;学校和社会不会旁观,定会为我们提供机会,而我们该从每一次摔跤中汲取些什么呢?

学会成长,爱或者不会走开。

病文诊断

这篇作文与命题咬合较紧密,“学会成长”,“爱或者不会走开”,显示了考生活跃的思维。但本文内容略显单薄,如开头体验成长的快乐和痛苦,无形象化的语句,直陈其事,显得空泛;中日小朋友的对抗材料的新颖性不够,与别的文章有雷同之嫌;文末尽管收束有力,但缺少细节,导致点睛照应不够,内容显得单薄。

升格思路

 

 

 

升格例文

学会成长

陕西考生

可曾见过悬崖上跃起的雏鹰?在风雨中,它为何敢奋力前冲?那是因为在它的身后有母亲的叮嘱和鼓舞。

可曾见过春日里生出的新笋?在阳光下,它为何能日高盈尺?那是因为在它身下有经年的老根为它吸收营养。

我们也正在长大。年少轻狂的我们总认为我们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会,不愿意听父母那善意的唠叨,不理会老师那谆谆的教诲,不理解社会那繁多的规定,贸然上路。起初心怀颇多梦想,幻想着自己的伟大、勇敢和成功。而踏上行程之后总觉得一切过于平淡,与梦想差得太远。于是心情不再热烈,梦想渐渐消散,行程终于变得枯燥。无奈,失落,感叹现实的乏味,以为自己已经大大地摔了一跤。而真正的挫折和不幸却最容易在这时悄悄向我们靠近。当我们突然看到挫折那狰狞的面目时,我们已经来不及防备,来不及躲闪,于是倒下了,倒得那么彻底,只落下一个被打得遍体鳞伤的下场。

这时,我们的思想似乎才开始真正运转。父母为什么总说“你要做行动的巨人,而不是语言的巨人!”老师为什么总要我们领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蕴。社会为什么总是在倡导“理论要联系实际”。回顾我们的成长经历,从牙牙学语时我们就被母爱包围着;从蹒跚学步时,我们就被父爱笼罩着。老师在悉心教导,社会在百般保护。我们一路走来,竟然学会了任性,忘记了理解;学会了苛责,忘记了给予;学会了自大,忘记了听从。于是走了弯路,摔了跟头。

这时,父母不会责怪,只会给我们付出更多爱心;学校和社会不会旁观,定会为我们提供机会。而我们该从每一次摔跤中汲取些什么呢?

学会成长,学着聆听父母的唠叨吧,因为那唠叨里饱含着他们对我们的眷眷深情!

学会成长,学着理老师的教诲吧,因为那教诲其实是我们今后做人的基本道德!

学会成长,学着适应社会的规矩和习惯吧,因为那些规矩和习惯在调节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点评:

见解独到,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有力,这篇作文在诸多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素质。

在切题方面,文章始终抓住“孩子摔跤”的比喻意义做文章。对漫画含义理解全面,文章与命题咬合紧密,显示了考生很强的切题意识。在确定立意方面,显示出一定的胆识。“学会成长”,“学着聆听”,“学着理解”,“学着适应”显示了考生活跃的思维。在行文布局方面,无论整体或局部,结构安排清晰严谨。在语言表达方面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不仅是为了外表的华丽,而是为了更加透彻地说理抒情。

 

题库链接

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条小鱼问一位老鱼王:“海是什么?它在哪里?”鱼王说:“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不仅在海里居住,在海里生活,还把生命放在海里。你生于海,终于海,海是你的一切。

快乐也一样,有时候近在咫尺,我们反而视而不见。假如你对已经拥有的一切感到不满,那么等你拥有更多时,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快乐。因为获得快乐的关键,不是增加所有,而是降低欲望。一个拥有很多,而欲望不大的人,比一个拥有很多,欲望也更多的人快乐。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请以此为内容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审题的第一步是弄清“欲望”与“快乐”的内涵。“欲望”,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快乐”,感到幸福和满意。

第二步探究“欲望”与“快乐”的关系。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命题者给考生“立意自定”的自由,就是允许考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你可以认为,想得到快乐就得清心寡欲,懂得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重要。把装满太多欲望的口袋倒空吧,以一颗善良清净的心去迎接每一天。用自己的双眼,去欣赏属于自己的快乐风景。也可以认为,人的心灵应该永远充满喷涌的激情,人生需要不停的行走,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追求新的事物,在不断的追求中方能享受人生的快乐,没有欲望,没有追求,就永远难享快乐!还可以将“欲望”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分别论述这两个层面与快乐的关系,或论其中一个层面与快乐的关系。

写作时,可就以上三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也可以用一个人物的经历演绎故事,表达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看法,鼓励文体创新,写出富有个性的佳作。

你能想到的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有一位木匠,晚年他很少手把手地教徒弟做工,只是习惯于提醒,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黏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当初做得太“美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下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实,做人处事,和木匠的工艺一样,也得讲究“留一道缝隙”。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做人和处事,如果事事工于算计,利害当头,互不相让,凡事追求“团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就会裂变。同样,一个人把所有行为都目的化,就会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形。留一道缝隙,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留一个可供吻合的人际空间。

 

(来源:语文网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