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和原理(五)溶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关系、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关键知识点拨]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
三、教学过程: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四个概念间的关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和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溶液进行的分类。
(二)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中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 ④质量
2.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4.溶解度曲线
5.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项目
溶解度(S)
溶质的质量分数(a%)
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意义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关系
溶液浓、稀程度的表示方法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关系(与溶液饱和与否无关)
条件
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
与温度无关、溶剂量无限制,溶液不一定要饱和
单位
克(g)
是比值,单位为1
计算公式
×100g(饱和溶液)
×100%
联系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a%=×100%
[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解析]此题是有关溶液、饱和溶液概念的判断。溶液不一定无色,故①错。溶液的饱和与否与温度有关,②没有指明温度也不正确。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故③不对。饱和溶液在同条件下不再溶解同种溶质,故④不正确。溶液是均一的,这只是味觉的迟钝造成的错误,故⑤也不正确。⑥正确,所以答案为:C。
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③糖水是溶液,盐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就不是溶液了。④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随之增大。⑤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来喝的糖水要变稀些。⑥把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液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也不变。
例2.欲将某温度下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不能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入硝酸钾晶体 B.蒸发一定量水
C.给溶液加热 D.给溶液降温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充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降低溶液温度可达到目的。另外,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或蒸发溶剂亦可达到目的。这三种措施单独使用或同时使用都可以。
答案:C。
例3.下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点的含义是____。
(2)t℃时,A物质的溶解度___B物质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B物质属于____溶物质(填“易”、“可”、“微”或“难”)
(4)当B中含有少量A时,可用____法提纯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溶解度曲线表示意义,溶解度与溶解性关系以及结晶法的原理。
答案为:(1)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sg (2)大于
(3)易 (4)蒸发溶剂
例4.某溶液中含有四种离子Na+、Mg2+、Cl-、SO,其中:Na+、Mg2+、Cl-离子个数比为4:7:6,若Na+离子个数为4a,则SO离子个数为____。
[解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充分理解溶液中电荷守恒原理: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依题意可知:溶液中Mg2+、Cl-的个数分别为7a、6a个。设此时溶液SO离子数为x,则4a×1+7a×2=6a×1+2x,x=6a。故本题答案为:6a。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有某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蒸发一部分溶剂后,有晶体析出,则该溶液( )
A.仍为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溶解度变小 D.变成不饱和溶液
2.下列因素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无关的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剂的种类 D.温度
3.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液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
B.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溶质
C.温度一定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t℃时,36g食盐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饱和,t℃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4.分离下列混合物时,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进行的是( )
A.混有泥沙的粗盐 B.混有少量NaCl的KNO3
C.混有少量CaCO3的BaSO4 D.实验室用KClO3与MnO2混合加热后的剩余物
5.如下图所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若分别采用升高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均可使之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A.A溶液 B.B、C溶液 C.C溶液 D.A、B溶液
6.t℃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S,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则S与a在数值上的关系为( )
A.S>a B.S<c C.S=c D.无法比较
7.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某地区土壤显微酸性。参照下表,从土壤的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作物
茶
油菜
西瓜
甘草
最适宜的pH范围
4.5-5.5
5.8-6.7
6.0-7.0
7.2-8.5
A.油菜 B.茶 C.西瓜 D.甘草
8.有一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甲,在一定温度下经历如下变化:
A.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B.溶液丙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质量一定大于3g
C.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二、填空题:
1.在碘酒溶液里,____是溶剂;盐酸中的溶质是____;NaOH与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胆矾的水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
2.如下图: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
(2)当温度为t1℃时,____的溶解度最大;当温度为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____。
(3)如果把A、B、C分别放入100g水中配成t3℃的饱和溶液,再冷却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没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
(4)若要把混在A中的少量C除去,应采用____法,若使C从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用____方法。
3.已知m>n>ω,在一定温度下,ag水中最多能溶解ng M物质(M不含结晶水),现将ωg M物质加入到a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_____溶液,(填“饱和”、“不饱和”,下同),现将mg M物质同样加入到a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____溶液,此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
4.甲、乙、丙、丁四只烧杯中,都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90g
(1)甲杯中投入10gNaCl,搅拌至全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
(2)乙杯中注入10g水稀释,稀释后NaCl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
(3)丙杯中加入1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
(4)丁杯中蒸发10g水浓缩(无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
[附:测试题答案]
一、1.A 2.AB 3.C 4.AD 5.C 6.A 7.D 8.D
二、1.酒精 氯化氢 硫酸钠 硫酸铜
2.(1)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B A>B>C
(3)A B (4)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蒸发结晶
3.不饱和 饱和
4.(1)19% (2)9% (3)11% (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