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次三校联考
物理试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人: 侯红霞 闫俊仁 李祖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48分)
一、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
如图所示,质量为的物体以速度
离开桌面,若以桌面为
零势能面,则它经过点时所具有的机械能是(不计空气阻力)
A.
B.
C.
D.
2.为了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某同学把一体重计放在电梯的地板上,并将一物体放在体重计上随电梯运动并观察体重计示数的变化情况,下表记录了几个特定时刻体重计的示数(表内时间不表示先后顺序)
时间
t0
t1
t2
t3
体重计示数(kg)
45.0
50.0
40.0
45.0
若已知t0时刻电梯静止,则
A.t1和t2时刻电梯的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反
B.t1和t2时刻物体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所受重力发生了变化
C.t1和t2时刻电梯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等,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D.t3时刻电梯可能向上运动
3. 如图所示,水平板车B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左端有一物体A以水平速度v0向右滑行。由于A、B间存在摩擦,因而A在B上滑行后,A开始做减速运动,B做加速运动,设车足够长,则B速度达到最大时,应出现在
A.A的速度最小时
B. A、B的速度相等时
C. A在B上相对静止时 D. B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4.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滑行,如图所示,长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若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则此时长木板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大小为
A.μ2mg B.μ1Mg C.μ1(m+M)g D.μ2mg+μ1mg
5.质量不计的轻质弹性杆P插在桌面上,杆端套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今使小球沿水平方向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为
,如图所示,则杆的上端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为
A. B.
C.
D.不能确定
6.m为在水平传送带上被传送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A为终端皮带轮,如图所示,已知皮带轮半径为r,传送带与皮带轮间不会打滑,当m可被水平抛出时,A轮每秒的转数最少是
A.
B.
C.
D.
7.如图所示,相同物体分别自斜面AC和BC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物体与两斜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体滑至斜面底部C点时的动能分别为EA和EB,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分别为WA和WB,则
A.EA>EB WA=WB B.EA=EB WA>WB
C.EA>EB WA>WB D.EA<EB WA>WB
8. 以相同大小的初速度v0将物体从同一水平面分别竖直上抛、斜上抛和沿光滑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的表面上滑,如图所示,三次达到的高度分别为h1、h2、h3,空气阻力不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B.
C.
D.
9.(k为比例系数)。设提速前最大速度为
A.
B.
C.
D.
10.如图所示,物块A、B叠放在水平面上,装沙的铁桶C通过细线
牵引A、B在水平面上向右匀加速运动,设A、B间的摩擦力为f1,B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为f2,若增大C桶内沙的质量,而A、B仍一起向右运动,则摩擦力f1和f2的变化情况是
A.f1不变,f2变大 B.f1变大,f2不变
C.f1和f2都变大 D.f1和f2都不变
11.如图所示,
A.升降机的速度不断减小
B. 升降机的加速度不断变大
C.到最低点时,升降机所受的合力为最大
D.到最低点时,升降机加速度的值一定大于重力加速度的值
12.
(式中l表示伤员到直升机的距离,H表示开始计时时伤员与直升机的距离,t表示伤员上升的时间),不计伤员和悬索受到的空气阻力(取g=
A. 伤员做直线运动
B. 悬索对伤员的拉力是伤员重力的1.2倍
C. 伤员做曲线运动且悬索始终保持竖直
D. 伤员的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
第Ⅱ卷(非选择题 52分)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5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3.在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所用重锤的质量g,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50Hz,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的数据为从起始点
到该点的距离),则在打
点时,重锤的速度
= m/s,从开始下落到打
点时,重锤的势能减少量是
J(
=
![]() |
②根据纸带算出各点的速度
,量出从
点下落距离
,则以
为纵轴,以
为横轴,画出的
―
图线应为 。
14.某同学利用焊有细钢针的音叉(固有频率为f0),熏有煤油灯烟灰的均匀金属片和刻度尺来测定重力加速度,他的实验步骤有:
A.将熏有烟灰的金属片静止悬挂,调整音叉的位置,使音叉不振动时,针尖刚好能水平接触金属片,如图甲所示。
B.轻敲音叉,使它振动,同时烧断悬线,使金属片自由下落
C.从金属片上选取针尖划痕清晰的一段,从某时刻起针尖经过平衡位置的点依次为B、C、D、E、F、G、H。测量它们相邻之间的距离分别为b1、b2、b3、…b6,如图乙所示。
(1)金属片自由下落后(不计针尖与金属片间摩擦),图丙中4幅图中,你认为针尖在金属片上的划痕正确的是 。(钢针在计时开始时,开始向左运动,设向左为正向)
(2)推导出计算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37分.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数值和单位)
15.(9分)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可先将卫星发射至距地面高度为h1的圆形近地轨道上,在卫星经过A点时点火(喷气发动机工作)实施变轨进入椭圆轨道,椭圆轨道的近地点为A,远地点为B。如图所示,在卫星沿椭圆轨道(远地点B在同步轨道上)运动,两次点火过程都使卫星沿切向方向加速,并且点火时间很短。已知同步卫星的运动周期为T,地球的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卫星在近地圆形轨道运行接近A点时的加速度大小;
(2)卫星同步轨道距地面的高度。
16.(9分)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闭幕式演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弹跳鞋叫弹跳跷,主要是由后面的弹簧(弓)和铝件组成。绑在脚上,能够一步行走二到
(1)此学生与地面撞击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
(2)此学生对地面的平均撞击力。
17.(9分)一个劲度系数k=800N/m的轻弹簧,两端分别连接着质量均为m=
(1)此过程中物体A的加速度的大小;
(2)此过程中外力F所做的功。
18.(10分)在光滑水平面上静置有质量均为m的木板AB和滑块CD,木板AB上表面粗糙.动摩擦因数为
,滑块CD上表面是光滑的1/4圆弧,其始端D点切线水平且在木板AB上表面内,它们紧靠在一起,如图所示.一可视为质点的物块P,质量也为m,从木板AB的右端以初速度v0滑上木板AB,过B点时速度为v0/2,又滑上滑块CD,最终恰好能滑到滑块CD圆弧的最高点C处,求:
(1)物块滑到B处时木板的速度v;
(2)木板的长度L;
(3)滑块CD圆弧的半径R.
2008-2009学年度三校第一次联合考试
一、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2.
C 2. AD 3. ABCD 4. A 5.C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3分,共15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3.(1) 0.79 , 0.16 (2) C
14.(1)D (2)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37分.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数值和单位)
15.(9分)解:(1)设地球质量为M,卫星质量为m,万有引力常量为G、卫星在近地圆轨道运动接近A点时的加速度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2分)
在地球表面,有: (2分)
解得 (1分)
(2)设同步轨道距地面高度为h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2分)
解得:
(2分)
16.(9分)解:(1)此学生与地面撞击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为:
解得
J (2分)
(2)设学生从H高处下落到地板所用时间为t1,刚接触地板时的速度为v1;反弹离地时的速度为v2,上升的时间为t2,由动能定理和运动学公式
下落过程:
解得:,
(2分)
上升过程:
解得:,
(2分)
学生与地面接触时间为
设地面对学生的平均撞击力为F,向上为正,由动量定理
(2分)
解得: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对地面的平均撞击力
N,方向向下。 (1分)
(利用求平均撞击力,或用其他方法求平均撞击力,结果正确的同样给分)
17.(9分)解:(1)开始时弹簧被压缩x1,对A有: ①(1分)
B刚要离开地面时弹簧伸长x2,对B有: ②(1分)
得,代入①②得 x1= x2
整个过程A上升的高度m
(1分)
根据运动学公式:,得物体A的加速度
m/s2。 (2分)
(2)设A的末速度为vt,由得
m/s
因为x1= x2 ,所以此过程中初、末位置弹簧的弹性势能不变, (1分)
设此过程中所加外力F做功为W,根据功能关系,有:
(2分)
J
(1分)
18.(10分)解:(1)由点A到点B时,取向左为正.由动量守恒得
,又
,则
(2分)
(2)由点A到点B时,根据能量守恒得
,则
(2分)
(3)由点D到点C,滑块CD与物块P的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得
(2分)
(2分)
解之得: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