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全书概念总复习一
引言 姓名
1.自然界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家是通过 去认识它们的。
2.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般需要做这样一些事:①发现并 ,②做出 和 ,③制定计划与 ,④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 ,⑤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 或提出新的问题。⑥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和 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声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各种振动的发声体叫 。
2 .传播:声音靠 传播,真空中 (能、不能)传播声音。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
(最快、较快、较慢),在液体中 ,而在气体中 ,常温下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
3.听到声音的条件:
,
和耳朵。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
。
人耳朵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秒以上即在空气中人发声时,如果人到障碍物间的距离大于 米,人就能听到回声。如小于
5.利用回声测距离的方法:先测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t,根据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算出s=vt,s/2即为到障碍物的距离。
6.声音的三要素
①频率:发声体在一秒内振动的 ,振动越快,频率
。
音调:是指发声体发出声音的 ,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 。
②响度:是指声音的 ,它跟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
有关,振幅越 ,距发声体越 ,响度越大。
③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 是不同的。
7.噪声
①概念: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噪声是起
作用的声音。凡是防碍人们正常 、
和 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②噪声的强弱及控制标准:人们用 来计量噪声的强弱,为了保护听力不受损伤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 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应超过50分贝。
③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在 减弱,在
过程中减弱,在 处减弱。
阻断噪声传播的主要方法有 、 、 。
8.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①人耳所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常在 至 之间。频率高于
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 的声波叫次声波。
②超声波的特点是: 、 、 。
超声波的应用是: 、 、 、
、 。
③次声波的特点是: 、 、 。
9.声音是一种波
声具有的能量叫 。
第二章物态变化
1.①⑤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②酒精灯的使用:a.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B. 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能吹灭。D.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 。
③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像一道无形的玻璃墙,起保暖作用,使气温升高,这种现象叫 。它使 上升、 频发。
④城市的平均气温比周围乡村高一些,就像一个个热岛点布于乡村之中,这种现象称为
。
2.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水银、酒精、煤油)的
原理制成的,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3.摄氏温度(t):是把
的温度规定为零度,把
下 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
等分,每一等分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用
表示。
体温计: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
,每10格是
4 .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
(1) 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2) 认清它的
和
;
(3) 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 被测液体中,不接触容器壁,待温度计示数 后再读数;
(4)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
,视线要与液柱表面 。
6.物态变化: 、
、 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 变化
7.熔解和凝固
熔化凝固:物质从 态变为 态叫做熔化,要 热;从 态变为 态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
热。
固体分类:(1)晶体:海波、冰、水晶、食盐、明矾、萘、金属等是晶体。
(2)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清等是非晶体。
熔点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 温度和 温度分别叫做
点、 点。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
(相同、不相同),非晶体无熔点、凝固点。
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温度必须达到 ,二是熔化过程中要继续
、温度
,同样凝固时 热,温度
(保持不变、改变)(理解晶体、非晶体凝固图象)
8.汽化及汽化的两种形式
概念:物质从 态变为
态叫做汽化,汽化时要 热。
蒸发:
(1) 是在液体 发生的 (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 下发生。
(2)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
热,液体本身温度 (蒸发致冷)
(3)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
;②
;③
。
沸腾:
(1) 是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 (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沸腾的条件是:液体的温度达到
,必须继续 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始终保持
不变。
(3) 不同的液体沸点 (不同、相同),同种液体沸点与
有关。
9.液化
概念:物质从 态变为
态叫液化,液化时要
热。
液化的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
(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压缩 时(或增大压强)气体可以液化
液化的实例
(1) 水蒸气是人眼看不到的,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汽 成的
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如冬天吐气、热水冒气、夏天的冷气;
(2)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汽 形成的,如水管、缸外表面水珠、眼镜起雾;
(3) 液化石油气是在普通温度下,用
的办法,把石油气液化装罐;
(4) 火箭燃料液态氧、液态氢是采用
、 的办法把气体液化的。
10.升华
概念:物质从 态直接变成 态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
热;物质从 态直接变成
态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 热。
升华凝华的实例:碘的升华、冰冻物质的失水、霜是由于水蒸汽 为小冰粒形成的、人工降雨就是利用撒在空中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时 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汽
成小水滴或 为小冰粒形成的。
11.水循环
a.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 成小水滴,有的
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 。云中的小水滴也会 成小冰晶。
b.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的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 。
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的程度后,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 。
c.冰山上的积雪 ,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有的积雪 后变成水,流入江河。
d.江河湖海、土壤中的水通过 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e.水的循环伴随着 的转移。
初二物理全书概念总复习二
姓名
第三章 光现象.
1.光源:能够
的物体:自然光源:如太阳、恒星、荧火虫、闪电
人造光源:如蜡烛、各种电光源
2.由探究活动可知,太阳光是由 组成的。
3. 现象叫光的色散。色散现象说明: 。
4.光的三原色是 、 和 ;颜料的三原色是指 、
和 ;
5.光 (具有、没有)能量。请举出三个实例:a.
b. .c. .
6.人眼能感觉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还有一些光,人眼无法觉察,这些光称做
。太阳光谱的红光外侧存在着 ,在紫光的外侧存在着
。
7.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 。太阳的热主要就是以 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红外线的应用有: 、 、 。
8.紫外线的荧光效应是指: 。(显著特性)
紫外线的应用有: 、 。
9.适当照射紫外线对人体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 。
10. 是地球的保护伞。它能吸收绝大部分来自太阳的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会破坏臭氧层的 ,使臭氧层的浓度变得稀薄,出现臭氧空洞。
11.光线:沿光的传播路径画一条直线,并标上箭头表示光的 即光线,光线不是光的真实线条,是人们为了形象的表示光的传播,而是一种概念的表述。
1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
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光线会发生
(不均匀大气对太阳光线的弯曲).
应用: 、 、 、 。(影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
13.光速:光在
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m/s,光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光速发生变化。
估计雷电发生点离你的距离:闪电时按秒表听到雷声时,秒表S=V声t。
人们利用光制造出能测量长距离的“直尺”叫 。激光测距技术还广泛应用在 、 。
14.光的反射现象:光在两种物质的界面上时改变了
,部分光仍返回原介质中的现象。
15.反射定律:反射光线OB与入射光线OA法线ON在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
的两侧;反射角
入射角。法线过入射点O垂直于反射面也是∠AOB的角平分线。
16.光路的可逆性:反射光路是
的,这是反射定律决定的。
17.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也
,是定向反射(镜面、水面)
漫反射: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向着
,这也是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的原因。
18.平面镜成像特点:成
像,物与像对称(物像等大、左右调换、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的距离相等、移动速度相等)
成像原理:根据
(反射定律)成像。
成像作图法:可以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反射定律作图。
19.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 ,扩大 。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是: 、 、 。
20.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 。平面镜使用不当,会造成 。例: 、 。
21.除平面镜能反射光成像,还有一些表面是曲面也能成像,例: 、 。
生活中凹面镜的应用是: 、 、 。
凸面镜的的应用有: ,它和平面镜相比能 。汽车的后视镜是 、在山区道路的拐弯处设置 ,能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入 时,传播方向一般会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有 。
2.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如果介质的 不同,光线也会发生折射。
3.能够传播光的物质叫 ,例如: 、 、 、 。
4.折射定律: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 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 两侧,折射角 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
。当光线垂直向介质表面的,传播方向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5.视深度问题:人看水中物体的深度,由于光的折射作用,比实际深度要 (浅、深)。
6.使一束激光射向三棱镜,观察表明:出射光线将向 偏折。
7.透镜分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 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
透镜。
主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
。
光心:光线通过透镜上某一点时,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 表示为O。
8.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经凹透镜折射后要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轴上一点)这一点叫透镜的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 ,用f表示
9.三条特殊光线:
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过 (焦点);
b、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
(主光轴);
c、过光心的光线方向 (不变)。
10.透镜两侧各有一个 点,两侧的焦距
(相等、不相等),透镜右以乍作由多个 组合而成的。由于每个棱镜都会使光线向 偏折,所以凸透镜使光线
,具有 (实、虚)焦点;凹透镜使光线 具有
焦点。
11.实像:真实出射光线的交点,可在光屏上成像叫 。
虚像:真实出射光线反向延长的交点,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但能被眼睛看到叫 。
12.成像规律
透镜性质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虚实
应用
凸透镜 u=∞
v=f 像聚于一点
平行光测焦距
凸透镜 u?
凸透镜 u=
凸透镜
凸透镜 u=f
v=∞ 射出平行光
不成像 平行光源
凸透镜 u?f
成放大正立 虚像(物像同侧) 放大镜
凹透镜 镜前任意位置 v?f
成缩小正立 虚像
注意:
填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正立、倒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
应用
u>
f<u<
u<f
13.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 , 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 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来自物体的光以晶状体成像于 上,再通过视觉神经把信息传到 ,产生 。
14.人的眼睛有暂时的记忆力,在外界景物突然消失后,视神以对它的映像还会延续0.1s,这种特征叫做 。
15.常见的视力缺陷有 和 ,这都是由于眼睛的调节功能降低,不能使物体的像清晰地成在 上所引起的。
近视眼看不清 的景物,是由于像落在视网膜的 。
远视眼看不清 的物体,是由于像落在视网膜的 。
16.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眼镜的镜片是 。
它的作用是: 。
17.矫正远视眼所配戴眼镜的镜片是 。
它的作用是: 。
18.近视或远视程度越严重,所需配戴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的镜片, 的本领越大。
眼镜的度数,在数值上等于镜片焦距(以 为单位)的 。
焦距为
19.用眼时最适宜的、不致引起眼睛过度疲劳的距离大约是 cm.这个距离叫 。
20.通常的望远镜(或显微镜)由 组成的,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 。
21.第一个把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伽利略望远镜以 作为目镜,以 作为物镜。此望远镜观察到稍远物体的像是 像。
22.德国天文学家 用 作为目镜,用两个 透镜(物镜焦距 ,目镜焦距 )组成望远镜。这种望远镜视野较广,特别适宜于观察 和 ,通常称做 望远镜。
23.显微镜的作用是 。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 ,它与开普勒望远镜不同的是:
。
第五章 测量 物体的运动
1.
是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
2.单位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常用的国际单位有 、 、 、
。
单位换算:
1μm= m; 1nm= m;
3.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1)"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 ,
和 。
(2)"放"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尽量 被测物体。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4)"记"测量值是由准确值,估计值和 组成,倒数第二位是
,最末一位是 ,包括估计值在内的测量值称为有效数字。
3.误差与错误:
差异叫做误差,测量时的误差是
(不可能、可能)绝对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4.实验:学会用 法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径、纸张厚度;用
法测量硬币、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 法测量地图上的铁路长度、圆的周长。
5.人的身高在约是脚长的 倍。
8.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符号 ,常用的单位还有
和 。
1min= s; 1h= s
9.概念:
称为机械运动。
参照物:
叫参照物,通常选 或
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
,静止是 的,我们观察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
11.速度:是表示物体
物理量,用符号 表示。它的大小等于 。
12.匀速直线运动
(1) 特点:运动 不变;
(2)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
;(不变的、改变的)
(3) 公式v= ,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常用的有
,
13.变速运动
(1)特点:快慢是 的(不变的、改变的),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相等、不相等)。
(2)它的快慢粗略地用 表示:即把物体通过的总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需的总时间的 ,称为物体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它只能
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公式:v= (与匀速直线运动公式相同,但意义不同),所取时间不同或所取路程不同其平均速度v(平均速度)也不同。
(4)实验:平均速度测定。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 、 、金属片。
14.运动的物体具有 。 动能。
15.面积的换算:
16.体积的换算:
注意:斜面保持较小坡度,使小车平稳的做直线运动。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所取时间或路程不同、v(平均速度)也不同。"
一.解题方法:
(1) 认真分析题意,判断物体运动性质、过程、正确选用公式;
(2) 对较为复杂的"相遇"和"追赶"问题,可以作草图帮助分析,确定已知量、找出隐含条件,如已知条件不够可采用等量代换方法或列方程组求解;
(3) 火车过桥(涵洞)问题中的S总为车长加桥长(涵洞);
(4) 平均速度等于S总除于t总 ,而不能用v=(v1+v2)/2
。
二.练习
1. 坐在行驶着的火车上的人,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时,人是________的,以______为参照物时,人是静止的;以车上坐着的人为参照物时,火车是_____的。
2.
25厘米/秒=________米/秒; 3.6千米/秒=________米/分。
3. 在理解公式V=S/t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的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的速度越大
C.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短的速度越大
D.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的速度越大
4. 甲、乙物体运动速度的比是3:1,通过路程的比是2:3,则甲、乙物体所用时间的比是:
A. 2:1 B.
9:
5. 长
6. 在夏令营中,有同学向悬崖喊了一声,经过2.5秒听到回声,若声速是
7. 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3.6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