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表现欲

 

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特别是中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笔者以为,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到十五之间,这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而往往导致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例如,初一代数有这样一道课外补充题:x的倒数等于它本身,y的相反数是0、1的倒数,负数z的绝对值是8,求代数式4x-y+3z 。由于此题构思较曲折,对于初一不少学生可以说程度不同的产生了顾此失彼状态,思维极易“短路”。同学们普遍的心态是:既想表现,却又无把握,不敢表现,此刻,教师便应也挥主导作用,适时帮助学生分散难点。

首先,让学生分别求出x、y、z,三位学生先后举手, 轻松地求出:x=±1,y=-10, z=-8。三位同学做出了较好的表现。随后,大部分学生也较顺利地求出了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此题难的不是题目本身,而在于自己的分析能力、思维方法等诸多基本功不扎实,因而,师生们很快地形成共识:务必夯实表现成功的物质基础,强化学好数学的内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仅乐于表现,而且还会有出色的表现。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表现作为一种欲望支配的自觉行为,排除心理障碍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将严重地阻碍和抑制表现行为和表现效果。

初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大致有:有些问题思路正确但怕运算出错,有损面子,因此宁可沉默观望;怕别人说自己出风头,不谦虚,因而不敢表现;缺乏表现的勇气,患有表现恐惧症等。教师应针对上述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适当地疏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化解,从而使学生的表现欲处于自然、活跃状态,这无疑会使表现成功的概率较高。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表现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是否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学习主人的问题,是否认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