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在研究下列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的是( )
A. | 研究地球的自转 | |
B. | 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 | |
C. | 研究一列火车通过路边一根电线杆所用的时间 | |
D. | 研究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女单选手李晓霞乒乓球的旋转 |
12.某物块以初速度v0=1m/s在水平直轨道上运动,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在0~40s内,其加速度a 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怯正确的是( )
A. | 物块在t=20s时的速度大小为21m/s | |
B. | 物块在10~20s内通过的位移为零 | |
C. | 物块在20~40s内速度变化大小为20m/s | |
D. | 物块在t=40s时的速度大小为11m/s |
9.在工厂中常用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传送工件,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v=2rn/s运行,质量为m=0.5kg的工件以v0=1m/s的初速度从位置A滑上传送带工件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每当前一个工件在传送带上停止相对滑动时,后一个工件立即滑上传送带,取g=10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工件经0.5s停止相对滑动 | |
B. | 正常运行时传送带上相邻工件相距0.5m | |
C. | 摩擦力对每个工件做正功为0.75J | |
D. | 每个工件与传送带间因摩擦产生的内能为1 J |
8.在9.3阅兵中,20架直升机在空中组成数字“70”字样,将抗战胜利70周年大写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大长中华之气.而其领头的直升机悬挂的国旗更是让人心潮彭拜.如图所示,为了使国旗能悬在直升机下不致漂起来,在国旗的下端还悬挂了重物,我们假设国旗与悬挂物的质量为m,直升机的质量为M,直升机以速度v匀速直线飞行,飞行过程中,悬挂国旗的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a,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直升机发动机的有效功率一定是(M+m)gv | |
B. | 细线的张力是F=$\frac{mg}{cosα}$ | |
C. | 国旗受到3个力的作用 | |
D. | 国旗和重物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为mgvtanα |
7.已知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光子的最小频率为ν0.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n=4的激发态,这些氢原子能够自发地跃迁到较低的能量状态,并向外辐射多种频率的光,且氢原子从量子数n=3的激发态跃迁到量子数n=2的能量状态时向外辐射频率为ν0的光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这些氢原子向外辐射的光子频率有6种 | |
B. | 当照射光的频率ν 大于ν0时,若ν 增大,则逸出功增大 | |
C. | 当用频率为2ν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ν0 | |
D. | 当照射光的频率ν 大于ν0时,若光强增大一倍,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一倍 | |
E. | 这些氢原子向外辐射的所有频率的光子中,只有一种不能使这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
6.如图甲所示,物体受到水平推力F的作用,在粗糙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通过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监测到推力F和物体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10m/s2.则( )
A. | 物体的质量m=0.5kg | |
B. | 第2s内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2J | |
C. |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 | |
D. | 前2 s内推力F做功的平均功率$\overline{P}$=1 W |
5.图所示为一量程为0-5v的电压表的原理示意图,已知电流表G的量程为0-100μA,内阻为500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中电阻R的阻值为5.00×104Ω | |
B. | 图中电阻R的阻值为4.95×104Ω | |
C. | 若使用中发现此电压表的读数总比准确值稍小一些,则应在 R上并联一比R大得多的电阻 | |
D. | 若使用中发现此电压表的读数总比准确值稍小一些,则应在 R上并联一比R小得多的电阻 |
4.如图所示,图中1、2分别为电阻R1、R2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线,则( )
0 148025 148033 148039 148043 148049 148051 148055 148061 148063 148069 148075 148079 148081 148085 148091 148093 148099 148103 148105 148109 148111 148115 148117 148119 148120 148121 148123 148124 148125 148127 148129 148133 148135 148139 148141 148145 148151 148153 148159 148163 148165 148169 148175 148181 148183 148189 148193 148195 148201 148205 148211 148219 176998
A. | 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应在Ⅰ区域 | |
B. | 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应在Ⅱ区域 | |
C. | R1和R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应在Ⅰ区域 | |
D. | R1和R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应在Ⅲ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