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分)借助计算机,力传感器的挂钩与其它物体间的弹力大小能够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为了探究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系列实验:将滑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力传感器沿长木板水平拉滑块,改变拉力直到将滑块拉动;再在长木板上铺上毛巾,并在滑块上放上砝码,重复前一个过程,得到的图线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1)由图乙知:在t1~ t2这段时间内,滑块的运动状态是         (填“运动”或“静止”),滑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填“F1”或“F2”)。
(2)结合甲、乙两图,        (填“能”或“不能”)得出最大静摩擦力与两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的压力均有关的结论。

(1)静止 , F1  ,(2) 不能

解析试题分析:(1)据题意,当拉力从0增加过程中,静摩擦力也从0增加,当拉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滑块才会运动,故在时间t1~ t2内,滑块处于静止状态,且据图像可知在拉力等于F1时滑块即将运动,则最大静摩擦力等于F1。(2)乙图的最大静摩擦力比之前增加了,当究竟是与接触面有关还是与压力有关则无法判断,故不能得出。
考点:本题考查静摩擦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某同学和你一起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弹簧的劲度系数k。做法是先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当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0,弹簧下端挂一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1;弹簧下端挂两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2;……;挂七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7
(1):(2分)下表记录的是该同学已测出的6个值,其中有两个数值在记录时有误,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        .
测量记录表:

代表符号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刻度数值/cm
1.70
3.40
5.10
 
8.60
10.3
12.1
 

(2)(2分)实验中,L3和L7两个值还没有测定,请你根据上图将这两个测量值填入记录表中,并写在答题卷上。
(3)(4分)充分利用测量数据,该同学将所测得的数值按如下方法逐一求差,分别计算出了三个差值:
d1=L4-L0=6.90cm,  d2=L5-L1=6.90cm, d3=L6-L2=7.00cm。
请你给出第四个差值:d4=        =         cm。
(4)(4分)根据以上差值,可以求出每增加50g砝码的弹簧平均伸长量用d1、d2、d3、d4
表示的式子为:         ,代入数据解得=         cm。
(5)(2分)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k=           N/m。(g取9.8m/s2

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时,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重物通过轻绳拖动小车在长木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中小车质量用M表示,重物质量用m表示,加速度用a表示。

(1)实验时需要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这样做是为了消除______的影响,使小车所受合外力F等于绳对小车的拉力。
(2)实验中由于绳对小车的拉力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小于”)重物所受的重力,会给实验带来系统误差。为减小此误差,实验中要对小车质量M和重物质量m进行选取,以下四组数据中最合理的一组是______。(填写相应序号)
①M=200g,m=40g、60g、80g、100g、120g、140g
②M=200g,m=30g、35g、40g、45g、50g、55g
③M=4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④M=400g,m=10g、15g、20g、25g、30g、35g
(3)实验中某同学先保持重物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测出了相应的加速度a。为便于得到a与M的关系,他采用图像法处理数据,你建议他做a与_____的图像。

(4)甲、乙两同学用同一种方法做实验,即保持小车质量M不变,改变重物质量m,测出了相应的加速度a。正确操作后,他们根据各自测得的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2所示的a-F图像。他们得到图像不同,其原因是他们选取的_______不同,但他们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此结论是:_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