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光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正确是______A.太阳光下物体的阴影轮廓模糊不清是光的衍射现象
B.拍摄全息照片、用透明的标准平面样板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等都利用了光的偏振原理
C.摄像师在拍摄日落时水面下的景物、玻璃橱窗里的陈列物的照片时,往往要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上一个偏振滤光片,使拍摄的景像更清晰,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
D.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路边施工处总挂着红色的电灯,这除了红色光容易引起人的视觉注意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色光比其他颜色光更容易发生衍射
(2)在某介质中形成一列简谐波,波向右传播,在0.1s时刻刚好传到B点,波形如图中实线所示,且再经过0.6s,P点也开始起振,求:
①该列波的周期T.
②从t=0时刻起到P点第一次达到波峰时止,O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y及其所经过的路程s各为多少?
③若该列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20m/s,且波形中由实线变成虚线需要经历0.525s时间,则该列波的传播方向如何?
【答案】分析:根据常见的光现象产生的原因:反射,干涉、衍射、偏振、全反射等,分析作出选择.由B到P点传播时间和距离求出波速,再由波速公式可求出周期.由P点到左边最近的波峰距离求出:从t=0时刻起到P点第一次达到波峰的时间,结合O点的振动方向,可分析出O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y及其所经过的路程s.根据波传播的距离确定波的传播方向.
解答:解:(1)A、太阳光下物体的阴影轮廓模糊不清是光的衍射造成的.故A正确.
B、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等都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故B错误
C、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上一个偏振滤光片,利用光的偏振原理.故C错误.
D、红光的波长比其他光长,容易产生衍射.故D正确.
故选AD
(2)①由图象可知,λ=2 m
波速
由,得
②
P点到达波峰的时刻为t=△t+0.1s=0.85s
由题意可知t=0时刻波刚好传到O点,起振方向向下,
即O点振动了t=0.85s
所以y=-2cm,
路程s=4×4A+A=34cm
③当波速v=20m/s时,经历0.525 s时间,波沿x轴方向传播的距离为
X=Vt=10.5m
即,实线波形变为虚线波形经历了
故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答:(1)AD
(2)①该列波的周期为0.75s.
②从t=0时刻起到P点第一次达到波峰时止,O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y为-2cm,所经过的路程s为34cm.
③该列波的传播方向为沿x轴负方向传播.
点评:本题求P点第一次达到波峰的时间采用的是波形平移法:求出离P点最近的波峰状态传到P点的时间,即为P点形成第一次波峰的时间,同理,求出离P点最近的波谷状态传到P点的时间,即为P点形成第一次波谷的时间.
解答:解:(1)A、太阳光下物体的阴影轮廓模糊不清是光的衍射造成的.故A正确.
B、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等都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故B错误
C、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上一个偏振滤光片,利用光的偏振原理.故C错误.
D、红光的波长比其他光长,容易产生衍射.故D正确.
故选AD
(2)①由图象可知,λ=2 m
波速
由,得
②
P点到达波峰的时刻为t=△t+0.1s=0.85s
由题意可知t=0时刻波刚好传到O点,起振方向向下,
即O点振动了t=0.85s
所以y=-2cm,
路程s=4×4A+A=34cm
③当波速v=20m/s时,经历0.525 s时间,波沿x轴方向传播的距离为
X=Vt=10.5m
即,实线波形变为虚线波形经历了
故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答:(1)AD
(2)①该列波的周期为0.75s.
②从t=0时刻起到P点第一次达到波峰时止,O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y为-2cm,所经过的路程s为34cm.
③该列波的传播方向为沿x轴负方向传播.
点评:本题求P点第一次达到波峰的时间采用的是波形平移法:求出离P点最近的波峰状态传到P点的时间,即为P点形成第一次波峰的时间,同理,求出离P点最近的波谷状态传到P点的时间,即为P点形成第一次波谷的时间.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