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如图所示,半径R=0.40m的光滑半圆环轨道处于竖直平面内,半圆环与粗糙的水平地面相切于圆环的端点A.一质量m=0.10kg的小球,以初速度v0=7.0m/s在水平地面上向左作加速度a=3.0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4.0m后,冲上竖直半圆环,最后小球落在C点.求:(1)通过计算说明小球能否通过半圆环的最高点B
(2)A、C间的距离(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分析 要求AC之间的距离应该首先判定物体能否到达B点,故应该先求出物体到达B点的最小速度,然后根据动能定理求出物体实际到达B点时的速度,由于实际速度大于最小速度,故物体到达B后做平抛运动,最后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求出物体在平抛过程当中水平向的位移.
解答 解:(1)小球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小球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有:
vA2-v02=-2as
解得vA=$\sqrt{{v}_{0}^{2}-2as}$=5m/s
如果小球能够到达B点,则在B点的最小速度vmin,
故有mg=m$\frac{{v}_{min}^{2}}{R}$
解得vmin=2m/s
而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根据机械能守恒可得:
mgh+$\frac{1}{2}$mvB2=$\frac{1}{2}$mvA2
解得vB=3m/s
由于VB>vmin
故小球能够到达B点,且从B点作平抛运动,
(2)在竖直方向有:
2R=$\frac{1}{2}$gt2;
在水平方向有
sAC=vBt
解得:sAC=1.2m
故AC间的距离为1.2m;
答:(1)能通过最高点;(2)AC间的距离为1.2m.
点评 解决多过程问题首先要理清物理过程,然后根据物体受力情况确定物体运动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理规律进行求解;小球能否到达最高点,这是我们必须要进行判定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确定小球在返回地面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理规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8.利用氦3(${\;}_{2}^{3}$He)和氘(${\;}_{1}^{2}$h)可进行无污染的轻核聚变,所以氦3(${\;}_{2}^{3}$He)是重要的核聚变材料.月球上有大量的氦3,每个航天大国都将获取氦3作为开发月球的重要目标之一.“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执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评估月球土壤中氦3的分布和储量.已知两个氘核聚变生成一个氦3和一个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为:2${\;}_{1}^{2}$H→${\;}_{2}^{3}$He+${\;}_{0}^{1}$n+3.26MeV,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NA为阿伏加德常数)( )
A. | 两氘核相碰时总能量守恒,总动量也守恒 | |
B. | 反应物(2${\;}_{1}^{2}$H)的质量比生成物(${\;}_{2}^{3}$He+${\;}_{0}^{1}$n)的质量小 | |
C. | 若有1g氘全部发生聚变,则释放的能量是0.25NA×3.26MeV | |
D. | 目前我国的核电站已大部分采用轻核聚变的核反应方式 |
6.如图所示,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后,P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同时Q球被松开而自由下落,P、Q球同时开始运动,发现P、Q球同时落地,则说明P球在离开轨道后( )
A. | 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 |
B. | 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 |
C. | 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 |
D. | 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
13.下列现象,哪些是因液体的表面张力所造成的( )
A. | 宇宙飞船中,一大滴水银会成球状 | |
B. | 熔化的蜡烛从燃烧的蜡烛上流下来,冷却后呈球形 | |
C. | 熔融的玻璃可制成各种玻璃器皿 | |
D. | 飘浮在热菜汤表面上的油滴,从上面观察是圆形的 |
3.雅安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一架装载救灾物资的直升飞机,以10m/s的速度水平飞行,在距地面180m的高度处,欲将救灾物资准确投放至地面目标,若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则( )
A. | 物资投出后经过6s到达地面目标 | |
B. | 物资投出后经过18s到达地面目标 | |
C. | 应在距地面目标水平距离60m处投出物资 | |
D. | 应在距地面目标水平距离180m处投出物资 |
10.木星公转周期约为12年,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1天文单位,则木星到太阳的距离最接近( )
A. | 5天文单位 | B. | 12天文单位 | C. | 2天文单位 | D. | 4天文单位 |
7.如图所示电路的全部接线及元件均完好.用光照射光电管的K极板,发现电流计无电流通过,可能的原因是( )
A. | A、K间加的电压不够高 | B. | 电源正负极接反了 | ||
C. | 照射光的强度不够大 | D. | 照射光的频率不够高 |
8.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A. | 质子上 | B. | 中子上 | C. | 电子上 | D. | 原子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