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我国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到月球上要经过多次变轨,最终降落到月球表面上,其中轨道I为圆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探测器在轨道I运行时的加速度大于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 |
B. | 探测器在轨道I的运行周期大于在轨道Ⅱ的运行周期 | |
C. | 探测器在P点由轨道I进入轨道Ⅱ必须点火加速 | |
D. | 探测器在轨道I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Ⅱ经过P时的加速度 |
分析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列式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卫星椭圆轨道的半长轴逐渐减小,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要减小.
解答 解:A、探测器在轨道I运行时的万有引力小于在月球表面时的万有引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探测器在轨道I运行时的加速度小于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故A错误;
B、轨道I的半长轴比轨道Ⅱ的半长轴大,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知探测器在轨道I的运行周期大于在轨道Ⅱ的运行周期,故B正确;
C、探测器在P点由轨道I进入轨道Ⅱ必须点火减速,故C错误.
D、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frac{Mm}{{r}^{2}}$=ma,得a=$\frac{GM}{{r}^{2}}$,则知轨道半径相同,则加速度相同,故探测器在轨道I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在轨道Ⅱ经过P时的加速度,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要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和卫星变轨道问题,并要知道卫星绕越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能结合圆周运动的规律进行求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有一个铜环和一个木环,它们的形状、尺寸相同.用两块同样的条形磁铁以同样的速度,将N极垂直圆环平面分别插入铜环和木环中,则同一时刻这两环的磁通是( )
A. | 铜环磁通大 | B. | 木环磁通大 | ||
C. | 两环磁通一样大 | D. | 两环磁通无法比较 |
17.如图所示是一半径为R的玻璃球体,0为球心,AB为水平直径,M点是玻璃球的最高点,来自B点的光线BD从D点射出,出射光线平行于AB,已知∠ABD=30°,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则( )
A. | 此玻璃的折射率为$\frac{2}{3}$$\sqrt{3}$ | |
B. | 光线从B传到D的时间为$\frac{3R}{c}$ | |
C. | 若增大∠ABD,光线不可能在DM段发生全反射现象 | |
D. | 若减小∠ABD,从AD段射出的光线均平行于AB |
4.如图所示为质点做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的示意图,已知质点运动到D点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恰好互相垂直,则质点从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质点经过C点的速率比D点的速率大 | |
B. | 质点经过A点时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大于90° | |
C. | 质点经过D点时的加速度比B点的加速度大 | |
D. | 质点从B运动到E的过程中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先增大后减 |
1.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库仑在研究电荷之间相互作用时提出了“电场”的概念 | |
B. | 1831年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 |
C. | 电流强度的概念是由I=$\frac{U}{R}$采用比值法定义的 | |
D. | 用质点来代替实际物体的研究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
18.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小球A、B用长度分别为l1、l2的细线悬挂在天花板的O1,O2点,两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两根细线与竖直轴夹角均为θ.设A,B两球的线速度分别为vA、vB,角速度分别为ωA、ωB,加速度分别为aA、aB,两根细线的拉力分别为FA、FB,则( )
A. | vA>vB | B. | ωA>ωB | C. | aA=aB | D. | FA<FB |
19.为了探寻金矿区域的位置和金矿储量,常利用重力加速度反常现象.如图所示,P点为某地区水平地面上的一点,假定在P点正下方有一空腔或密度较大的金矿,该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就会与正常情况有微小偏离,这种现象叫做“重力加速度反常”.如果球形区域内储藏有金矿,已知金矿的密度为ρ,球形区域周围均匀分布的岩石密度为ρ0,且ρ>ρ0.又已知引力常量为G,球形空腔体积为V,球心深度为d(远小于地球半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有金矿会导致P点重力加速度偏小 | |
B. | 有金矿会导致P点重力加速度偏大 | |
C. | P点重力加速度反常值约为△g=G$\frac{(ρ-{ρ}_{0})V}{{d}^{2}}$ | |
D. | 在图中P1点重力加速度反常值大于P点重力加速度反常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