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1甲,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1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图1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F′
F′

②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B
B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用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①为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实验前平衡摩擦力的具体操作为:取下
砂桶
砂桶
,把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并反复调节,直到轻推小车后,小车能沿木板做
匀速直线
匀速直线
运动.
②某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这些数据在坐标图3中描点并作出a-
1
m
图线,从a-
1
m
图线求得合外力大小为
0.3(0.28~0.32)
0.3(0.28~0.32)
N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mkg-1 a/m?8-2
4.0 1.2
3.6 1.1
2.0 0.6
1.4 0.4
1.0 0.3
分析:(1)在实验中F和F′分别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实验得出,明确理论值和实验值的区别即可正确解答;本实验中采用了两个力合力与一个力效果相同来验证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采用“等效法”,注意该实验方法的应用;
(2)明确实验原理,了解具体操作步骤的含义,尤其是实验中如何进行平衡摩擦力的操作;由F=ma可知,在a-
1
m
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小.
解答:解:(1)①实验中F是由平行四边形得出的,而F′是通过实验方法得出的,其方向一定与橡皮筋的方向相同,由于实验过程不可 避免的存在误差,因此理论值和实验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故答案为F′.
②实验中两次要求效果相同,故实验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①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砂桶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以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抵消,那么小车的合力就是绳子的拉力,这样便平衡了摩擦力.
故答案为:砂桶;匀速直线.
②用描点法画出图象如下所示:

由F=ma可知,在a-
1
m
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有图象可知其斜率为k=0.3(0.28~0.32),故所受合外力大小为0.3N(0.28~0.32).
故答案为:0.3(0.28~0.32).
点评:在解决实验问题时,一定先要通过分析题意找出实验的原理,通过原理即可分析实验中的方法及误差分析,同时也加深了对具体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如下,请将正确的排列顺序写在横线上
HDFCABEGI
HDFCABEGI
. A.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在白纸上记录测力计拉力的方向OC,取下弹簧秤.B.在白纸上以O为作用点,按同一标度作F1、F2和F/的力的图示.   
 C.同时记下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在白纸上记录两测力计拉力的方向OA、OB.取下弹簧秤.
D.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P点,将两个细绳套系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E.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F1、F2的合力F.
F.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在白纸上记录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到达的位置O.
G.观察F和F/是否相等,并作出结论.
H.在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I.整理实验仪器.
(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纸带,若小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测得s1=5.00cm,s2=1.36cm,s3=1.48cm.那么:AD之间的平均速度V=
0.56
0.56
 m/s,C点的瞬时速度VC=
0.71
0.71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3
3
m/s2
(3)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弹簧竖直悬挂,并在下端逐个增加钩码,同时用毫米刻度尺分别测出加挂不同钩码时弹簧的长度L,测出的弹簧的弹力F(F的大小等于所挂钩码受到的重力)与弹簧的长度L的各组数据,逐点标注在图乙中的坐标纸上,设弹簧原长为Lo,则弹簧劲度系数K的表达式为
k=
F
(L0-L)
k=
F
(L0-L)
,由此可以得到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113
113
N/m(取三位有效数字).
(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1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1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①做好实验准备后,先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某一位置O,此时需要记录的是
O点位置
O点位置
两弹簧秤的读数
两弹簧秤的读数
两细绳套的方向
两细绳套的方向

②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F′
F′

③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B
B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直径时的刻度位置如图2所示,用米尺测出金属丝的长L,金属丝的电阻大约为5Ω先用伏安法测出金属丝的电阻R,然后根据电阻定律计算出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为此取来两节新的干电池、电键和若干导线及下列器材:
A.电压表0-3V,内阻10kΩ
B.电压表0-15V,内阻50kΩ
C.电流表0-0.6A,内阻0.05Ω
D.电流表0-3A,内阻0.01Ω
E.滑动变阻器,0-10Ω
F.滑动变阻器,0-100Ω
①从图1中读出金属丝的直径为
4.700
4.700
mm
②要求较准确地侧出其阻值,电压表应选
A
A
,电流表应选
C
C
,滑动变阻器应选
E
E
.(填序号)
③实验中他的实物接线如图3所示,请指出该同学实物接线中的两处明显错误.
错误1
导线连接在滑动变阴器的滑片上
导线连接在滑动变阴器的滑片上

错误2
采用了电流表内接法
采用了电流表内接法
(2010?广州一模)(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则”实验中
①部分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有关内容:
A.将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整木板上,另一端绑上两根细线.
B.在其中一根细线挂上5个质量相等的钩码,使橡皮筋拉伸,如图甲(1)所示,记录:
钩码个数
钩码个数
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O
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O
细线的方向
细线的方向

C.将步骤B中的钩码取下,分别在两根细线上挂上4个和3个质量相等的钩码,用两光滑硬棒B、C使两细线互成角度,如图(2)所示,小心调整B、C的位置,使
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与步骤B中结点位置重合
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与步骤B中结点位置重合
,记录
钩码个数和对应的细线方向
钩码个数和对应的细线方向

②如果“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则”得到验证,那么图甲(2)中
cosα
cosβ
=
3
4
3
4

(2)如图乙(1)所示的电路,金属丝固定在两接线柱a、b上,鳄鱼夹c与金属丝接触良好,现用多用电表测量保护电阻R0的阻值,完成相关的内容:
A.将转换开关转到“Ω×1”挡,红、黑表笔短接,调节
欧姆调零旋钮
欧姆调零旋钮
.使指针恰好停在欧姆刻度线的
零刻度
零刻度
处.
B.先
断开开关S
断开开关S
,再将红、黑表笔分别接在R0的两端,测量结果如图乙(2)所示,则R0的阻值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