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分)某课外活动小组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活动中,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一条纸带,测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两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来).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据已知数据计算:
(1)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a= m/s2;打D点时,纸带的速度vD = m/s.(答案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2)在计算加速度时,实验者不知道电源的频率变为小于50Hz,他们算出的加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是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2.10 (2) 1.23 (3)偏大
解析试题分析:(1)计数点的周期为,由逐差法求平均加速度
,速度
等于CE段的平均速度,即
(2)如果电源的频率变小,那么点与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会变大,即实际时间变大了,根据逐差法公式
可知,带入公式得数值比实际值小,所以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
考点:本题考查了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和速度。
用伏安法测一未知电阻R时,若不知道R的大概值,为了选择正确的测量电路以减小测量误差,一位学生把电流表和电压表按如图所示接好。只空出电压表的接头K不接,然后把K分别与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a、b接触,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变化情况,则( )
A.若电流表示数有明显变化,则K应接a |
B.若电流表示数有明显变化,则K应接b |
C.若电压表示数有明显变化,则K应接a |
D.若电压表示数有明显变化,则K应接b |
在利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来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砝码盘及盘内砝码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
B.连接砝码盘和小车的细绳应跟长木板保持平行 |
C.平衡摩擦力以后,改变小车及砝码质量,需要再重新平衡摩擦力 |
D.小车释放前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电源再释放小车 |
实验桌上放着晶体二极管、电阻、电容器各一只,性能均正常,外形十分相似,现将多用表转换开关拨到R×100 Ω挡,分别测它们的正负电阻加以鉴别:
测甲元件时,R正=R反=0.5 kΩ;
测乙元件时,R正=0.5 kΩ,R反=100 kΩ;
测丙元件时,开始指针偏转到0.5 kΩ,接着读数逐渐增加,最后停在100 kΩ上.则甲、乙、丙三个元件分别是( )
A.电容、电阻、二极管 |
B.电阻、电容、二极管 |
C.电阻、二极管、电容 |
D.二极管、电阻、电容 |
某同学用伏安法测电阻,分别采用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某Rx的阻值分别为R1和R2,则测量值R1,R2和真实值Rx之间的关系是 ( )
A.R1>Rx>R2 | B.R1<Rx<R2 |
C.R1>R2>Rx | D.R1<R2<Rx |
右图是某小组同学为研究滑动摩擦因数所设计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一质量为M的长直木板,B为木板上放置的质量为m的木块,Q为木块右端连接的一弹簧测力计。实验时用力将A从B的下方抽出,通过Q的读数即可测出动摩擦因数。若实验条件较为理想,则( )
A.只有将木板A匀速抽出才能从Q上读取稳定读数 |
B.将木板A加速、减速或匀速抽出均能从Q上读取稳定读数 |
C.通过该方法可测得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
D.通过该方法可测得A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
伏安法测电阻的接法有如图甲、乙两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接法完全等效 |
B.按图甲接法,测得值偏小 |
C.若待测电阻的阻值很大,按图乙接法误差较小 |
D.若待测电阻的阻值很小,按图乙接法误差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