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仅存在于边长为3L的正方形范围内,有一个电阻为R、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abcd,沿垂直于磁感线方向,以速度v匀速通过磁场,如图所示,从ab边进入磁场算起,求:(1)画出穿过线框的磁通量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判断线框中有无感应电流?若有,方向怎样?
(3)求线框通过磁场区域的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
分析 (1)根据磁通量公式Φ=BS,分段研究磁通量与时间的关系,再画出图象.
(2)对照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分析判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由楞次定律分析感应电流的方向.
(3)线框匀速运动,外力等于安培力,先求出安培力,再求外力做功.
解答 解:(1)线框进入磁场阶段:由于线框匀速运动,进入时线框的面积线性增加,S=Lvt,所以Φ=BS=BLvt;
进入的时间是 t1=$\frac{L}{v}$,最后Φ=BL2;
线框在磁场中运动阶段:运动时间为t2=$\frac{2L}{v}$,穿过回路的磁通量恒定为Φ=BL2;
线框离开磁场阶段:由于线框匀速运动,离开时线框的面积线性减少,即△S=Lvt,所以Φ=BS=B(L2-Lvt),离开的时间是 t3=$\frac{L}{v}$,最后Φ=0.
故穿过线框的磁通量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
(2)线框进入磁场阶段: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增加,线框中将产生感应电流,由右手定则可知,线框中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大小不变.
线框在磁场中运动阶段: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不变,线框中没有感应电流.
线框离开磁场阶段: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减少,线框中将产生感应电流,右手定则可知,线框中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大小不变.
(3)线框进入磁场阶段:由于线框匀速运动,外力等于安培力,所以 W外1=W安=BIL•L=$\frac{{B}^{2}{L}^{3}v}{R}$
线框磁场中运动阶段:回路中没有感应电流,也不受外力作用,所以 W外=0.
线框离开磁场阶段:与进入时一样 W外2=W安=BIL•L=$\frac{{B}^{2}{L}^{3}v}{R}$
整个过程的外力功为:W外=W外1+W外2=$\frac{2{B}^{2}{L}^{3}v}{R}$
答:
(1)画出穿过线框的磁通量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2)线框进入磁场阶段:线框中将产生感应电流,由右手定则可知,线框中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大小不变.线框在磁场中运动阶段:线框中没有感应电流.线框离开磁场阶段:线框中将产生感应电流,线框中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大小不变.
(3)线框通过磁场区域的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为$\frac{2{B}^{2}{L}^{3}v}{R}$.
点评 熟悉磁通量的定义和利用右手定则求解感应电流的方向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亦可用楞次定律求解感应电流的方向.
A. | P=2mgvsin θ | |
B. | P=3mgvsin θ | |
C. | 当导体棒速度达到$\frac{v}{2}$时加速度大小为$\frac{g}{2}$sin θ | |
D. | 在速度达到2v以后匀速运动的过程中,R上产生的焦耳热等于拉力所做的功 |
U/V | 0.00 | 0.40 | 0.80 | 1.20 | 1.60 | 2.00 |
I/A | 0.00 | 0.10 | 0.18 | 0.34 | 0.38 | 0.48 |
A.电流表A1(量程0.6A,内阻约为1.0Ω)
B.电流表A2(量程3A,内阻约为0.1Ω)
C.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约3kΩ)
D.电压表V2(量程15V,内阻约15kΩ)
E.滑动变阻器R1(阻值0~10Ω,额定电流2A)、铅笔芯、稳压直流电源E(4V)、开关和带夹子的导线若干
(1)实验中所用电流表应选用A,电压表应选用C(用选项前字母表示).
(2)实验时要求尽量减小实验误差,测量电路图应选A.
A. | 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 | |
B. |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 |
C. |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颗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 |
D. | 第二类永动机是不能制造出来的,尽管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但它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
A. | 玻尔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 |
B. |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减小,而氢原子的能量减少 | |
C. | 明线光谱和暗线光谱均被称为原子的特征谱线,近代原子物理学就是从原子光谱的研究开始的 | |
D. | 已知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分别用波长为λ和$\frac{3}{4}$λ的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板,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比为1:2,以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此金属板的逸出功W=$\frac{2hc}{3λ}$ |
A. | 绳子拉力做正功 | B. | 绳子拉力不做功 | C. | 重力做正功 | D. | 重力不做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