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如图所示,平直木板AB倾斜放置,板上的P点距A端较近,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由A到B逐渐减小.先让物块从A由静止开始滑到B.然后,将A着地,抬高B,使木板的倾角与前一过程相同,再让物块从B由静止开始滑到A.上述两过程相比较,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有( )A. | 物块经过P点的动能,前一过程较小 | |
B. | 物块从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前一过程较长 | |
C. | 物块滑到底端的速度,前一过程较大 | |
D. | 物块从顶端滑到P点的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前一过程较少 |
分析 小物块能滑下,把自身重力分解,可得出第一过程中沿斜面向下的合力是逐步加大的,第二过程是合力是逐步减小的.而且最大的合力和最小的合力都是固定不变的,故第一过程的合力较小.接下来可以运用动能定理和运动学公式求解.
解答 解:A、先让物块从A由静止开始滑到B,又因为动摩擦因数由A到B逐渐减小,说明重力沿斜面的分量在整个过程中都大于摩擦力.也就是说无论哪边高,合力方向始终沿斜面向下.物块从A由静止开始滑到P时,摩擦力较大,故合力较小,距离较短;物块从B由静止开始滑到P时,摩擦力较小,故合力较大,距离较长.所以由动能定理可知,在前一过程中,物块从A由静止开始滑到P时合力做功较少,P点是动能较小.故A正确;
B、采用v-t法分析,第一个过程加速度在增大,故斜率增大,第二个过程加速度减小,故斜率变小,由于倾角一样大,根据能量守恒,末速度是一样大的,还有就是路程一样大,图象中的面积就要相等,所以第一个过程的时间长;故B正确
C、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和摩擦力做功一样,由动能定理可知,物块滑到底端的速度一样,故C错误;
D、因板上的AP距离相等,故物块从顶端滑到P点的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热量μmgs,摩擦力做功一样多,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 本题关键要分清楚合力的变化情况,然后根据动能定理和运动学公式列式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将一单摆向左拉至水平标志线上,从静止释放,当摆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摆线碰到障碍物,摆球继续向右摆动.用频闪照相机拍到如图所示的单摆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这个实验说明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 |
B. | 摆线碰到障碍物前后的摆长之比为9:4 | |
C. | 摆线经过最低点时,线速度不变,半径减小,摆线张力变大 | |
D. | 摆线经过最低点时,角速度变大,半径减小,摆线张力不变 |
9.如图所示,带正电的粒子以一定的初速度v0沿两板的中线进入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内,恰好沿下板的边缘飞出.已知板长为L,板间距离为d,板间电压为U,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为q,粒子通过平行金属板的时间为t(不计粒子的重力),则( )
A. | 在后$\frac{t}{2}$时间内,电场力对粒子做的功为$\frac{Uq}{4}$ | |
B. | 在前$\frac{t}{2}$时间内,电场力对粒子做的功为$\frac{3Uq}{8}$ | |
C. | 粒子的出射速度偏转角满足tanθ=$\frac{d}{L}$ | |
D. | 粒子前$\frac{d}{4}$和后$\frac{d}{4}$的过程中,粒子动能的增加量相等 |
16.某同学在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他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钩码逐个挂在弹簧的下端,每次都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将数据填在下面的表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
根据实验数据在图2的坐标纸上已将测量的数据对应的点描出来,并作出了F-x图线(图3).试回答:
①图线跟x坐标轴交点的物理意义是弹簧的原长.
②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43N/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测量次序 | 1 | 2 | 3 | 4 | 5 | 6 |
弹簧弹力大小F/N | 0 | 0.49 | 0.98 | 1.47 | 1.96 | 2.45 |
弹簧总长x/cm | 6 | 7.16 | 8.34 | 9.48 | 10.85 | 11.75 |
根据实验数据在图2的坐标纸上已将测量的数据对应的点描出来,并作出了F-x图线(图3).试回答:
①图线跟x坐标轴交点的物理意义是弹簧的原长.
②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43N/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3.在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一秒,在高空同一地点再释放一粒小石子,在落地之前,两粒石子之间的距离( )
A. | 保持不变 | B. | 不断减小 | ||
C. | 不断增大 | D. | 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
11.地质、地震、勘探、气象和地球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中,需要精确的重力加速度g值,g值可由实验精确测定.近年来测g值的一种方法叫“对称自由下落法”,它是将测g归于测长度和时间,以稳定的氦氖激光的波长为长度标准,用光学干涉的方法测距离,以铷原子钟或其他手段测时间,能将g值测得很准,具体做法是:将真空长直管沿竖直方向放置,自其中O点竖直向上抛出小球,小球又落至原处O点的时间为T2,在小球运动过程中经过比O点高H的P点,小球离开P点至又回到P点所用的时间为T1,测得T1、T2和H,可求得g等于( )
A. | $\frac{8H}{{{{({T_2}-{T_1})}^2}}}$ | B. | $\frac{H}{{4{{({T_2}-{T_1})}^2}}}$ | C. | $\frac{4H}{T_2^2-T_1^2}$ | D. | $\frac{8H}{T_2^2-T_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