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某校物理课题研究小组在进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课题研究时,同学们提出“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有关”.
(1)这属于科学探究活动的
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
环节;
(2)他们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已测得木块1的质量为100g,测定木板2在拉力作用下发生相对于木块1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得到一组F与相应的砝码重力G的数据(如下表),重力加速度g=10m/s2.在表格中的空格内填上合理的数据,并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所示的方格坐标纸中作出滑动摩擦力Ff与正压力FN的关系图线.
砝码G/N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正压力FN/N
1.50
1.50
2.00
2.00
2.50
2.50
3.00
3.00
3.50
3.50
4.00
4.00
弹簧测力计读数F/N 0.44 0.62 0.75 0.89 1.06 1.20
滑动摩擦力Ff/N
0.44
0.44
0.62
0.62
0.75
0.75
0.89
0.89
1.06
1.06
1.20
1.20
(3)由作出的图线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分析:(1)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当探究木块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木块A与与木块B之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木块A对木块B的压力;根据记录的数据,采用描点法就可以绘制出摩擦力与压力关系的图象.
(3)根据图象的特点得出结论.
解答:解:(1)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同学们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有关”属于七个环节中的作出假设环节.
(2)木块A的质量为100g,则木块A的重力GA=mg=0.1kg×10N/kg=1N.木块A对木块B的压力等于钩码重力和物体A的重力之和,即FN=GA+G,就可以分别计算出表中压力的大小.本题中摩擦力的大小是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体现的,无论木块B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砝码G/N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正压力FN/N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弹簧测力计读数F/N 0.44 0.62 0.75 0.89 1.06 1.20
滑动摩擦力Ff/N 0.44 0.62 0.75 0.89 1.06 1.20
图象如图:

(3)滑动摩擦力Ff与正压力FN的关系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根据图象得到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故答案为:(1)作出假设;
(2)如图;
(3)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点评:本题属于探究摩擦力实验的改进,常规做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有一定难度,不容易做到;
采用图中设计,无论木块B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A都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这样拉力等于摩擦力,而且无论拉木块B速度多少,摩擦力都一样,不改变摩擦力大小,所以容易读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等.一组同学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的探究过程如下:
A.有同学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
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
C.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a)是对应的位移一时间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速度一时间图线,如图(b)中图线l、2、3、4、5所示;.
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时间(s) 下落距离(m)
0.0 0.000
0.4 0.036
0.8 0.469
1.2 0.957
1.6 1.447
2.O X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提问:
(1)与上述过程中A、C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分别是
作出假设、搜集证据
作出假设、搜集证据

(2)图(a)中的AB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做
匀速运动
匀速运动
运动,表中X处的值为
1.937
1.937

(3)图(b)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做
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
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
运动,最后“小纸杯”做
匀速运动
匀速运动
运动;
(4)比较图(b)中的图线l和5,指出在1.0~1.5s时间段内,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差异:
图线1反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图线5反映速度随时间继续增大(或图线1反映纸杯做匀速运动,图线5反映纸杯依然在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图线1反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图线5反映速度随时间继续增大(或图线1反映纸杯做匀速运动,图线5反映纸杯依然在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一位同学学习了滑动摩擦力后,怀疑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于是他准备用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1)这位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成正比,这属于科学探究活动的
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
环节.
(2)为完成本实验,需要自己制作木块,他应制作的木块是下列选项中的
C
C

A.各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正方体木块
B.各面粗糙程度不相同的正方体木块
C.各面粗糙程度相同,长宽高各不相等的长方体木块
D.各面粗糙程度不相同,长度高各不相等的长方体木块
(3)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秤水平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B:木块固定,通过细线水平拉动木板,如图(b)所示.

①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是方案
b
b
,原因是
方案A操作需要匀速拉动木块,难以控制,且要读运动中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案B操作只要使木板运动即可,不必限定匀速运动,且弹簧测力计不动容易读数.
方案A操作需要匀速拉动木块,难以控制,且要读运动中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案B操作只要使木板运动即可,不必限定匀速运动,且弹簧测力计不动容易读数.

②该实验中应测量的物理量是
木块的重力、每次拉木板时木块和木板间的摩擦力
木块的重力、每次拉木板时木块和木板间的摩擦力

③除了实验必需的弹簧秤、木板、木块、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质量为200g的配重若干个.该同学在木块上加放配重,改变木块对木板的正压力(g=10m/s2).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配重(个数) 0 1 2 3 4
弹簧秤读数(N) 0.50 1.00 1.50 1.80 2.50
测木块重(N) 2.00
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坐标纸上做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测出木板和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是
0.25
0.25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一位同学学习了滑动摩擦力后,怀疑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于是他准备用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1)这位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成正比,这属于科学探究活动的
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
环节.
(2)为完成本实验,需要自己制作木块,他应制作的木块是下列选项中的
C
C

A.各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正方体木块     
B.各面粗糙程度不相同的正方体木块
C.各面粗糙程度相同,长宽高各不相等的长方体木块 
D.各面粗糙程度不相同,长度高各不相等的长方体木块
(3)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秤水平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B:木块固定,通过细线水平拉动木板,如图(b)所示.

①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是方案
b
b
,原因是
a操作时需要匀速拉动木块,且不易读运动中的弹簧秤的示数;b操作时木块受力平衡,滑动摩擦力与速度无关,只需要木板运动即可,且容易读数
a操作时需要匀速拉动木块,且不易读运动中的弹簧秤的示数;b操作时木块受力平衡,滑动摩擦力与速度无关,只需要木板运动即可,且容易读数

②该实验中应测量的物理量是
木块的重力和b图中弹簧秤的示数.
木块的重力和b图中弹簧秤的示数.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