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小明用金属铷为阴极的光电管,观测光电效应现象,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图甲中电极A为光电管的阳极(填“阴极”或“阳极”);
(2)实验中测得铷的遏止电压Uc与入射光频率ν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铷的截止频率νc=5.15×1014Hz,逸出功W0=3.41×10-19J;
(3)如果实验中入射光的频率ν=7.00×1014 Hz,则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1.23×10-19J.
分析 光电子从金属板上射出后被电场加速,由此可知A板为正极,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v-W0和eUC=EKm得出遏止电压Uc与入射光频率v的关系式,从而进行判断.根据逸出功W0=hv0,和光电效应方程:EK=hv-W0直接进行求解.
解答 解:(1)电子从金属板上射出后被电场加速,由此可知A板为正极即为阳极;
由Ekm=hv-W0和eUC=EKm得:eUC=hv-W0,因此当遏制电压为零时,hvc=W0,
根据图象可知,铷的截止频率νC=5.15×1014Hz,
(2)根据hvc=W0,则可求出该金属的逸出功大小W0=6.63×10-34×5.15×1014=3.41×10-19J.
(3)如果实验中入射光的频率ν=7.00×1014 Hz,则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6.63×10-34×7.00×1014-6.63×10-34×5.15×1014=1.23×10-19J.
故答案为:(1)阳极;(2)5.15×1014;3.41×10-19;(3)1.23×10-19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光电效应方程,以及知道遏止电压与最大初动能之间的关系.本题考察知识点简单,但是学生在学习中要牢记公式以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目前中国南极考察队队员正在地球南极考察,设想考察队队员在地球南极附近水平面上驾驶一辆冰车向前行进时,由于地磁场作用,冰车两端会有电势差,设驾驶员左方电势为U1,右方电势为U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向着南极点行进时,U1比U2高 | B. | 背着南极点行进时,U1比U2低 | ||
C. | 在水平冰面上转圈时,U1比U2高 | D. | 在水平冰面上转圈时,U1比U2低 |
1.如图所示,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用长度不等的细线拴在同一点,并在同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它们的( )
A. | 角速度大小相同 | B. | 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 ||
C. |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相等 | D. | 向心力的大小相等 |
18.如图所示,在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过程中,卫星首先进入椭圆轨道I,然后在Q点通过改变卫星速度,让卫星进人地球同步轨道Ⅱ,则( )
A. | 该卫星的发射速度必定大于11.2 km/s | |
B. | 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不受重力 | |
C. | 在轨道I上,卫星在P点的速度大于在Q点的速度 | |
D. | 卫星在Q点通过加速实现由轨道I进入轨道Ⅱ |
5.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处于平衡状态Ⅰ,现设法使其温度升高同时压强减小,达到平衡状态Ⅱ,则在状态Ⅰ变为状态Ⅱ的过程( )
A. | 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必定减小 | |
B. | 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对器壁单位面积的碰撞次数减少 | |
C. | 气体的体积可能不变 | |
D. | 气体必定吸收热量 |
15.如图所示,固定的锥形漏斗内壁是光滑的,内壁上有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A和B,在各自不同的水平布做匀速圆周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VA>VB | B. | ωA<ωB | C. | aA<aB | D. | 压力NA=NB |
19.下面因素中不影响交流发电机产生的电动势的最大值的是( )
A. | 磁感应强度 | B. | 线圈的匝数 | C. | 线圈的面积 | D. | 线圈的初始位置 |
8.用图(a)的电路,可测量叠层电池“6F22”的电动势E和内阻r,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电阻箱R(最大阻值999.9Ω),电阻R0(阻值为900.0Ω),电流表A(量程为10mA,内阻为RA=100.0Ω),开关S.
实验中,闭合开关S后,多次调节电阻箱,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阻箱对应的阻值R,算出$\frac{1}{I}$与$\frac{1}{R}$的值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a)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b)中的实验器材连成实验电路.
(2)$\frac{1}{I}$与$\frac{1}{R}$的关系式为$\frac{1}{I}$=$\frac{1000+r}{E}$+$\frac{1000r}{E}•\frac{1}{R}$.
(3)在图(c)的坐标纸上将所缺数据点补充完整并作图.
(4)根据图线求得电源电动势E=9.2V,内阻r=46Ω.(保留2为有效数字)
实验中,闭合开关S后,多次调节电阻箱,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阻箱对应的阻值R,算出$\frac{1}{I}$与$\frac{1}{R}$的值如表:
R/Ω | 17.5 | 23.1 | 26.7 | 36.9 | 58.1 | 139.0 |
$\frac{1}{R}$(×10-2Ω-2) | 5.71 | 4.33 | 3.75 | 2.71 | 1.72 | 0.72 |
I/mA | 2.50 | 3.00 | 3.30 | 4.00 | 5.00 | 6.67 |
$\frac{1}{I}$(×102A-1) | 4.00 | 3.33 | 3.03 | 2.50 | 2.00 | 1.50 |
(1)根据图(a)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b)中的实验器材连成实验电路.
(2)$\frac{1}{I}$与$\frac{1}{R}$的关系式为$\frac{1}{I}$=$\frac{1000+r}{E}$+$\frac{1000r}{E}•\frac{1}{R}$.
(3)在图(c)的坐标纸上将所缺数据点补充完整并作图.
(4)根据图线求得电源电动势E=9.2V,内阻r=46Ω.(保留2为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