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为了确定小球在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置,实验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先将斜槽轨道的末端调整水平,在一块平木板表面钉上复写纸和白纸,并将该木板竖直立于槽口附近处.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释放,小球撞到木板并在白纸上留下痕迹A;将木板向远离槽口平移距离x,再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释放,小球撞在木板上得到痕迹B;又将木板再向远离槽口平移距离x,小球再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释放,再得到痕迹C.若测得木板每次移动距离x=10.00cm,A、B间距离y1=4.78cm,B、C间距离y2=14.58cm.(g=9.80m/s2).根据以上信息求:(1)斜槽轨道的末端调整水平目的是为了保证小球每次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相同;
(2)小球从A到B,B到C所经历时间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若相等,时间是0.1s.
(3)小球初速度v0的测量值为2m/s.
分析 小球离开斜槽后做平抛运动,要保证小球的初速度相等;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根据竖直方向运动特点△h=gt2,求出物体运动时间,然后利用水平方向物体做匀速运动x=vt,可以求出其水平速度大小;小球在B点的竖直速度等于AC间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1)该实验中,为了确保小球每次抛出的轨迹相同,应该使抛出时的初速度相同,因此每次都应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档板处由静止释放.
(2)根据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水平位移相等,则小球从A到B,B到C所经历时间相等;
在竖直方向上:△y=y2-y1=gt2,
解得:t=$\sqrt{\frac{0.1458-0.0478}{9.8}}$=0.1s;
(3)水平方向上:x=v0t,
联立方程解得:v0=x$\sqrt{\frac{g}{{y}_{2}-{y}_{1}}}$.
代入数据解得:v0=$\frac{0.2}{0.1}$=2m/s,
故答案为:(1)为了保证小球每次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相同;(2)相等,0.1;(3)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基本规律以及推论的应用,同时掌握运动学公式的内容,注意分运动与合运动等时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9.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的石块从离地面h高处以初速度v0向上抛出,以地面为参考平面,不计空气阻力,当石块落地时( )
A. | 动能为mgh | B. | 动能为$\frac{1}{2}$mv02 | ||
C. | 重力势能为0 | D. | 机械能为$\frac{1}{2}$mv02+mgh |
7.如图为某物体做简谐运动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1.2s时刻物体的回复力与0.4s时刻的回复力相同 | |
B. | 0.2s时刻的速度与0.4s时刻的速度相同 | |
C. | 0.7s到0.9s时间内加速度在减小 | |
D. | 1.1s到1.3s时间内的势能在增大 |
14.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 |
B. | 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大速度 | |
C. | 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 | |
D. | 它是卫星绕地球飞行轨道上近地点的速度 |
4.在LC振荡电路中,某时刻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线圈中的磁场正在减弱,则电容器上极板带正电 | |
B. | 若电容器正在充电,则电容器下极板带正电 | |
C. | 若电容器上极板带正电,则线圈中的电流正在增大 | |
D. | 若线圈中电流正在增大,则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场能正在减少 |
1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 )
A. | 甲、乙两质点都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 |
B. | 甲、乙两质点在1 s末时的速度相等 | |
C. | 甲、乙两质点在第1 s内同方向运动 | |
D. | 在第1 s内甲质点的速率比乙质点的速率要小 |
8.如图所示为汽车的加速度和车速倒数$\frac{1}{v}$的关系图象.若汽车质量为2×103 kg,它由静止开始沿平直公路行驶,且行驶中阻力恒定,最大车速为30m/s,则不正确的是哪一个( )
A. | 汽车匀加速的加速度为3 m/s2 | |
B. | 汽车在车速为15 m/s时,功率为6×104 W | |
C. | 汽车所受阻力为2×103 N | |
D. | 汽车匀加速所需时间为5 s |
9.一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
A. | 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和木块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 |
B. | 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 |
C. | 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就是木块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 |
D. | 木块保持静止是由于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保持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