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置一质量M=2kg、由两种不同材料接成一体的薄板A,其右段长度l1=0.2m且表面光滑,左段长度l2=1.5m且表面粗糙,在A最右端放有可视为质点的物块B,其质量m=1kg,B与A左段间动摩擦因数μ=0.4,开始时二者均静止,现对A施加F=20N水平向右的恒力,求:(g取10m/s2
(1)B刚到达A的表面粗糙所经历的时间t1
(2)B从开始运动到刚脱离A时,B运动的位移xB

分析 (1)木板右段光滑,故当A开始运动时B不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A的加速度,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即可求解时间;
(2)对AB分别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A、B的加速度,再根据运动学基本公式结合位移关系求解即可.

解答 解:(1)因为A的右段表面光滑,所以B不受摩擦力,B保持静止,对A进行受力分析有:F=Ma1
解得:a1=$\frac{F}{M}$=$\frac{20}{2}$=10m/s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l1=$\frac{1}{2}$a1t12
所以:t1=$\sqrt{\frac{2{l}_{1}}{{a}_{1}}}$=$\sqrt{\frac{2×0.2}{10}}=0.2s$
(2)B到达粗糙段时,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f=μmg=0.4×10=4N
B的加速度${a}_{1}=\frac{f}{m}=4m/{s}^{2}$
A的加速度${a}_{2}=\frac{F-f}{M}=\frac{20-4}{2}=8m/{s}^{2}$
A的初速度为v=at=10×0.2=2m/s,
B从开始运动到刚脱离A的过程中,根据位移关系可得:
$vt+\frac{1}{2}{a}_{2}{t}^{2}-\frac{1}{2}{a}_{1}{t}^{2}={l}_{2}$
解得:t=0.5s
则B运动的位移xB=$\frac{1}{2}{a}_{1}{t}^{2}=\frac{1}{2}×4×0.25=0.5m$
答:(1)B刚到达A的表面粗糙所经历的时间t1为0.2s;
(2)B从开始运动到刚脱离A时,B运动的位移为0.5m.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理清物块和木板的运动规律,抓住位移关系,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知道加速度是联系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如图1所示,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的实验中,

(1)对于该实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几个学生发生了争论,他们的意见正确的是AC.(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为了提高测量精确度,P1与P2、P3与P4之间的距离应适当取大些
B.为了提高测量精确度,P1与P2、P3与P4之间的距离应取小些
C.为了提高测量精确度,入射角i应适当取大些
D.为了提高测量精确度,入射角i应取小些
(2)如图1所示,某位同学先在白纸上放好平板玻璃砖,并确定aa′和bb′界面的位置.然后画出一条直线AO做为入射光线,并在线上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1和P2,再从玻璃砖的另一侧观察P1和P2的像.此后正确的操作步骤是BD.(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P2的像
B.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P1、P2的像
C.插上大头针P4,使P4挡住P3的像
D.插上大头针P4,使P4挡住P3和P1、P2的像
(3)正确完成上述操作后,为测量该种玻璃的折射率,两位同学分别用圆规及刻度尺作出了完整光路和若干辅助线,如图2甲、乙所示.在图2中能够仅通过测量DE、FG的长度便可正确计算出折射率的是图乙(选填“甲”或“乙”),所测玻璃折射率的表达式n=$\frac{DE}{FG}$(用代表线段长度的字母DE、FG表示).
(4)某位同学做测定玻璃砖折射率实验时,用他测得的多组入射角i与折射角r,作出sini~sinr图象如图3所示.下列判断中是正确的是BC.
A.他做实验时,研究的是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时的折射现象
B.他做实验时,研究的是光线从玻璃射入空气时的折射现象
C.玻璃砖折射率为1.5
D.玻璃砖的折射率为0.67
(5)某同学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他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正确无误.但他处理实验记录时发现玻璃砖的两个光学面aa′与bb′不平行,如图4所示.下列判断中是正确的是BD.
A.P1P2与P3P4两条直线平行
B.P1P2与P3P4两条直线不平行
C.他测出的折射率偏大
D.他测出的折射率不受影响.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