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卢瑟福发现了电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他们在原子结构或原子核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
B. | 放射性的原子核发生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γ射线 | |
C. | 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灯管内的稀薄汞蒸气由于气体放电而发射几种特定的光子.其中既有可见光,又有紫外线.而只有紫外线全被管壁上的荧光粉吸收,并使荧光粉受到激发而发射波长几乎连续分布的可见光.则日光灯灯光经过分光镜后形成的光谱是与白炽灯灯光的光谱相同的连续光谱 | |
D. | 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 | |
E. | 由玻尔的原子模型可以推知,氢原子处于激发态的量子数越大,核外电子动能越大 | |
F. | 氢原子在某三个相邻能级之间跃迁时,可能发出三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已知其中的两个波长分别为λ1和λ2,且λ1>λ2,则另一个波长可能是$\frac{{{λ_1}{λ_2}}}{{{λ_1}+{λ_2}}}$ |
分析 本题根据卢瑟福和查德威克的物理成就、玻尔理论、光电效应的规律进行解答.
解答 解:A、卢瑟福发现了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他们在原子结构或原子核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A错误.
B、放射性的原子核发生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γ射线,故B正确.
C、日光灯灯光经过分光镜后形成的光谱是线状谱,而白炽灯灯光的光谱相同的连续光谱,故C错误.
D、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弱有关,饱和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故D错误.
E、由玻尔的原子模型可以推知,氢原子处于激发态的量子数越大,核外电子的轨道半径越大,由k$\frac{{e}^{2}}{{r}^{2}}$=m$\frac{{v}^{2}}{r}$,可知电子的动能Ek=$\frac{1}{2}m{v}^{2}$=$\frac{1}{2}•\frac{k{e}^{2}}{r}$,r越大,动能越小,故E错误.
F、氢原子在能级间跃迁时,发出的光子的能量与能级差相等.如果这三个相邻能级分别为1、2、3能级E3>E2>E1,且能级差满足E3-E1>E2-E1>E3-E2,根据h$\frac{c}{λ}$=E高-E低,可得可以产生的光子波长由小到大分别为:$\frac{hc}{{E}_{3}-{E}_{1}}$、$\frac{hc}{{E}_{2}-{E}_{1}}$和$\frac{hc}{{E}_{3}-{E}_{2}}$,这三种波长满足两种关系 $\frac{1}{{λ}_{3}}$=$\frac{1}{{λ}_{1}}$+$\frac{1}{{λ}_{2}}$和$\frac{1}{{λ}_{3}}$=$\frac{1}{{λ}_{2}}$-$\frac{1}{{λ}_{1}}$,变形可知F正确.
故选:BF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原子学史和玻尔理论,在解题时要注意进行讨论所有的可能性,不能漏掉应有的答案.
A. | 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位置没有变化,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 |
B. | 两物体间的距离没有变化,两物体就一定都静止 | |
C. | 自然界中找不到不运动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
D. |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先选参考系,平时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地球而言的 |
A. | 若v0=$\sqrt{\frac{gH}{2}}$,则两球在地面相遇 | |
B. | 若v0=$\sqrt{gH}$,则两球在地面相遇 | |
C. | 若v0>$\sqrt{gH}$,则两球相遇时,B球处于上升过程中 | |
D. | 若$\frac{{\sqrt{gH}}}{2}<{v_0}<\sqrt{gH}$,则两物体相遇时,B球处于下落过程中 |
A. | 球刚脱离弹簧时动能最大 | |
B. | 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 |
C. | 球在最低点所受的弹力等于重力 | |
D. | 在某一阶段内,小球的动能减小而小球的机械能增加 |
A. | 同一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穿过它的电场线的密度也一定相等 | |
B. | 任一条电场线被某两个等势面相截的线段都相等时,这两个等势面间的电场一定是匀强电场 | |
C. | 电场线越密的地方,相邻的电势差相等的两等势面间的距离越小 | |
D. | 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
A. | 它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不同 | |
B. | 它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相同 | |
C. | 它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相同 | |
D. | 它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同 |
A. | 小环速度最大时,小环受到的库仑力为mgsinθ-μmgcosθ | |
B. | A点的电势一定高于B点的电势 | |
C. | 小环的电势能可能增加 | |
D. | 小环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一定大于电势能变化量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