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如图,两束较细的单色光A、B分别沿半径射入截面为半圆的玻璃砖后,都由圆心O沿OP射出.对于两束单色光( )A. | 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较小 | |
B. | A光穿过玻璃砖的时间较长 | |
C. | 分别用两束光做双缝干涉实验且装置相同,则A光在屏上形成的相邻亮纹间距较小 | |
D. | 分别用两束光照射某金属板时均可产生光电效应,则用B光照射在该金属板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较大 |
分析 根据光线的偏折程度比较出光的折射率大小,从而比较出光在介质中的速度大小,得出运动时间的长短.根据折射率大小得出频率、波长的大小,根据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公式比较条纹间距的大小,结合光电效应方程比较最大初动能.
解答 解:A、通过光路图可以看出,A光的偏折程度较小,则A光的折射率较小,故A正确.
B、根据v=$\frac{c}{n}$得知,A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因为运动的路程相等,则A光穿过玻璃砖的时间较短.故B错误.
C、A光的折射率小,则频率小,波长大,根据△x=$\frac{L}{d}$λ知,A光在屏上形成的干涉条纹间距较大.故C错误.
D、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v-W0知,b光的频率大,则b光照射金属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大.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解决本题的突破口在于通过光的偏折程度比较出光的折射率大小,知道折射率、频率、波长、形成干涉条纹间距等大小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8.如图所示,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的A、B木块中部夹一被压缩的弹簧,当弹簧被放开时,它们各自在桌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飞离桌面落在地上.A的落地点与桌边水平距离1.5m,B的落地点距离桌边1m,那么( )
A. | A、B离开弹簧时的速度比为3:2 | |
B. | A、B质量比为3:2 | |
C. | 未离开弹簧时,A、B所受冲量比为3:2 | |
D. | 未离开弹簧时,A、B加速度之比3:2 |
5.2002年,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有一项是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成果.该站揭示了中微子失踪的原因.即观测到的中微子数目比理论值少是因为部分中微子在运动过程中转化为一个μ子和一个τ子.在上述研究中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 该研究过程中牛顿第二定律依然适用 | |
B. | 该研究过程中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依然适用 | |
C. | 若发现μ子和中微子的运动方向一致,则τ子的运动方向与中微子的运动方向也可能一致 | |
D. | 若发现μ子和中微子的运动方向相反,则τ子的运动方向与中微子的运动方向也可能相反 |
12.如图所示,一束复色光中含有A、B、C三种单色光,其中λA<λB<λC,沿半圆型玻璃砖的半径ao方向射向圆心o点,在o点处分成两束光ob和oc方向射出,则( )
A. | ob和oc均为含有A、B、C三种单色光的复色光 | |
B. | ob为含有A、B、C三种单色光的复色光,oc为C光 | |
C. | ob为含有A、B、C三种单色光的复色光,oc为含A、B有两种单色光的复色光 | |
D. | ob为含A、B两种单色光的复色光,oc为C光 |
2.历史上很多人为制造出更好的机械和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而作出了各种努力.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哪些计划能成功,哪些计划不能成功.下列史实或设想正确的是( )
A. | 第一类永远动机不能制成,是因为涉及热现象的宏观物理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 |
B. | 理想热机,即没有摩擦,也没有漏气等能量损失,其效率可以达到100% | |
C. | 自然界的能量是守恒的,我们利用了某种形式的能源,它不过是转化成了另一种形式,我们仍可把它全部收集起来重新利用 | |
D. | 人们可以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
7.如图所示,A、B两物体质量比为1:2.原来静止在平板小车C上,A、B之间有一根被压缩了的弹簧,A、B与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之比为2:1,平板小车C与地面之间的摩擦不计,当弹簧释放后,若弹簧释放时弹力大于两物体与车间的摩擦力,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 小车将向左运动 | |
B. | 小车将向右运动 | |
C. | A、B两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 |
D. | A、B、C三者组成的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