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每小题3分,共9分)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中:
(1)某同学分别选用四种材料不同、直径相同的实心球做实验,各组实验的测量数据如下,若要计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应选用第 组实验数据
组 别 | 摆球材料 | 摆长L/m | 最大摆角 | 全振动次数N |
A | 铜 | 0.40 | 150 | 20 |
B | 铁 | 1.00 | 50 | 50 |
C | 铝 | 0.40 | 150 | 10 |
D | 木 | 1.00 | 50 | 50 |
(2)甲同学准确无误地完成实验,作出了T2—L图象为OM,乙同学也进行了与甲同学同样的实验,但实验后他发现测量摆长时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则该同学作出的T2—L图象为图中的
A.虚线①,不平行实线OM B.虚线②,平行实线OM
C.虚线③,平行实线OM D.虚线④,不平行实线OM
(3)在利用本实验测重力加速度过程中,若测得的g 值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以下各项中的 。
A.将振动次数N误记为(N+1); B.由于阻力使振幅逐渐变小
C.单摆小球振动时,形成了圆锥摆; D.未加小球半径,而将摆线长作为摆长
(1)B (2)B (3)D
(每小题3分,共9分)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中:
(1)某同学分别选用四种材料不同、直径相同的实心球做实验,各组实验的测量数据如下,若要计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应选用第 组实验数据
组 别 | 摆球材料 | 摆长L/m | 最大摆角 | 全振动次数N |
A | 铜 | 0.40 | 150 | 20 |
B | 铁 | 1.00 | 50 | 50 |
C | 铝 | 0.40 | 150 | 10 |
D | 木 | 1.00 | 50 | 50 |
(2)甲同学准确无误地完成实验,作出了T2—L图象为OM,乙同学也进行了与甲同学同样的实验,但实验后他发现测量摆长时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则该同学作出的T2—L图象为图中的
A.虚线①,不平行实线OM B.虚线②,平行实线OM
C.虚线③,平行实线OM D.虚线④,不平行实线OM
(3)在利用本实验测重力加速度过程中,若测得的g 值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以下各项中的 。
A.将振动次数N误记为(N+1); B.由于阻力使振幅逐渐变小
C.单摆小球振动时,形成了圆锥摆; D.未加小球半径,而将摆线长作为摆长
(每小题3分,共9分)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中:
(1)某同学分别选用四种材料不同、直径相同的实心球做实验,各组实验的测量数据如下,若要计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应选用第 组实验数据
组 别 | 摆球材料 | 摆长L/m | 最大摆角 | 全振动次数N |
A | 铜 | 0.40 | 150 | 20 |
B | 铁 | 1.00 | 50 | 50 |
C | 铝 | 0.40 | 150 | 10 |
D | 木 | 1.00 | 50 | 50 |
A.虚线①,不平行实线OM B.虚线②,平行实线OM
C.虚线③,平行实线OM D.虚线④,不平行实线OM
(3)在利用本实验测重力加速度过程中,若测得的g 值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以下各项中的 。
A.将振动次数N误记为(N+1); B.由于阻力使振幅逐渐变小
C.单摆小球振动时,形成了圆锥摆; D.未加小球半径,而将摆线长作为摆长
(每小题3分,共9分)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中:
(1)某同学分别选用四种材料不同、直径相同的实心球做实验,各组实验的测量数据如下,若要计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应选用第 组实验数据
组 别 |
摆球材料 |
摆长L/m |
最大摆角 |
全振动次数N |
A |
铜 |
0.40 |
150 |
20 |
B |
铁 |
1.00 |
50 |
50 |
C |
铝 |
0.40 |
150 |
10 |
D |
木 |
1.00 |
50 |
50 |
(2)甲同学准确无误地完成实验,作出了T2—L图象为OM,乙同学也进行了与甲同学同样的实验,但实验后他发现测量摆长时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则该同学作出的T2—L图象为图中的
A.虚线①,不平行实线OM B.虚线②,平行实线OM
C.虚线③,平行实线OM D.虚线④,不平行实线OM
(3)在利用本实验测重力加速度过程中,若测得的g 值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以下各项中的 。
A.将振动次数N误记为(N+1); B.由于阻力使振幅逐渐变小
C.单摆小球振动时,形成了圆锥摆; D.未加小球半径,而将摆线长作为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