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如图所示,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200N,木箱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当用70N 的水平力拉木箱,木箱不动,则木箱此时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70N;至少用100N的水平力拉木箱,木箱才能被拉动,则木箱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100N;若木箱被拉动后,用80N的水平拉力就可以使木箱做匀速运动.分析 根据力的平衡去求静摩擦力f1,至少推动木箱的水平推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f2,根据f=μFN去求滑动摩擦力.
解答 解:当用70N 的水平力拉木箱,木箱不动,则木箱此时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推力与静摩擦力平衡,所以f1=70N.
至少用100N的水平力拉木箱,木箱才能被拉动,则木箱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f2=100N;
若木箱被拉动后,则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根据f3=μFN=0.4×200=80N,
故答案为:70,100,80.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理解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掌握各自的大小如何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0.A和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已知在第3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 |
B. | 出发时B在A前3 m处 | |
C. | 3 s末两个物体相遇后,两物体可能再相遇 | |
D. | 运动过程中B的加速度大于A的加速度 |
11.2014年3月8日凌晨马航客机失联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紧急调动海洋、风云、高分、遥感4个型号近10颗卫星,为地面搜救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高分一号”突破了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大覆盖面积相结合的大量关键技术.如图为“高分一号”与北斗导航系统两颗卫星在空中某一面内运动的示意图.“北斗”系统中两颗卫星“G1”和“G3”以及“高分一号”均可认为绕地心O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G1”和“G3”的轨道半径为r,某时刻两颗工作卫星分别位于轨道上的A、B两位置,“高分一号”在C位置.若卫星均顺时针运行,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不计卫星间的相互作用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卫星“G1”和“G3”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为$\frac{{R}^{2}g}{{r}^{2}}$ | |
B. | 如果调动“高分一号”卫星快速到达B位置的下方,必须对其加速 | |
C. | 卫星“G1”由位置A运动到位置B所需的时间为$\frac{5πr\sqrt{gr}}{3Rg}$ | |
D. | 若“高分一号”所在高度处有稀薄气体,则运行过程中,卫星运行高度会缓慢降低,速度会缓慢变大,但机械能会缓慢减小 |
8.如图所示,质量不等的盒子A和物体B用细绳相连,跨过光滑的定滑轮,A置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B悬挂于斜面之外而处于静止状态,现向A中缓慢加入沙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绳子拉力可能变大 | B. | A对斜面的压力可能增大 | ||
C. | A所受的摩擦力可能减小 | D. | A可能沿斜面下滑 |
15.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物体必定受到力的作用 | |
B. | 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物体也可能受到力的作用 | |
C. | 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和方向,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 |
D. | 力作用在物体上,必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
5.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牛顿首先建立了描述运动所需的概念,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及力等概念 | |
B. | 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 |
C. | 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
D. | 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通过对斜面实验的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落体运动的规律 |
9.图为正常转动的时钟面板示意图.M、N 为秒针上的两点,比较M、N 两点的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 M点的线速度大 | B. | N点的角速度大 | C. | M点的角速度大 | D. | N点的线速度大 |
4.如图所示,以直角三角形AOC为边界的有界匀强磁场区域,磁感应强度为B,∠A=60°,AO=a,在O点放置一个电子源,可以向OC方向发射速度不同的电子,电子的比荷为$\frac{q}{m}$,发射速度为0<v0≤$\frac{qBa}{m}$,对于电子进入磁场后的运动(不计电子的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电子不可能打到A点 | |
B. | 电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越长,其轨迹线越长 | |
C. | 电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越长,其轨迹所对应的圆心角越大 | |
D. | 在AC边界上有一半区域有电子射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