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已的根性。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塄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作者在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新会、洛舍、杭州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请概括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内心感受又有哪些相似性。

2你认为作者情感上最倾向于哪一个故乡?为什么作者最倾向于这一个故乡?

3作者在文中说,“我究竟来自何方?”而文题却作了肯定的回答:“故乡在远方。”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认识。

4为了表达对远方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三个故乡的景色都很美,充满诗情画意。内心感受却是陌生的、茫然的、有些隔膜。

2小兴安岭。因为那里是我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经历了二十年的岁月,“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的地方。

3作者所认识的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还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更是自己在不断寻觅、创造着的精神家园。

4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把祖籍新会、洛舍和出生地杭州的景物人事美好与乡音的陌生、茫然、隔膜、格格不入的感受进行对比,同时又将这种感受与北大荒的景物人事进行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从纤弱走向坚强和不断寻觅追求的过程。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话概括景物的特点。可先概括每个地方的特点和感受,然后再进行整合概括。如杭州: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新会: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洛舍: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最后整合概括为:三个故乡的景色都很美,充满诗情画意。内心感受却是陌生的、茫然的、有些隔膜。

2试题分析:题干问“你认为作者情感上最倾向于哪一个故乡?为什么作者最倾向于这一个故乡?”,本题答案是寻找原因。文章前半部分描写了“我”对新会、洛舍、杭州这三个故乡的感受,都是陌生的、茫然的、有些隔膜。文章的下半部分用了很多笔墨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景色和“我”对它的感受,文中说“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所以本题的答案是:小兴安岭。因为那里是我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经历了二十年的岁月,“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的地方。

3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主题的考查。本文主要是对“故乡”这一概念的探讨,可结合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来回答。第⑨段“我究竟来自何方?”用疑问语气(或单句独立成段)强烈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承接上文“我”对故乡的陌生、茫然、隔膜与格格不入的感觉,引出下文寻觅、创造第二故乡一一精神家园的感悟(或推进文意;寻觅、创造第二故乡一一精神家园的感悟)。所以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自己的出生地,还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更是自己在不断寻觅、创造着的能让人心灵安宁净化的精神家园。追求精神家园的脚步不会停止,更丰富的故乡——精神家园永远在远方。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回答本题可结合第一、二两题的答案来组织。文章前半部分描写了“我”对新会、洛舍、杭州这三个故乡的感受,都是陌生的、茫然的、有些隔膜。文章的下半部分用了很多笔墨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景色和“我”对它的感受,表达“我”对小兴安岭的喜爱。第⑨段“我究竟来自何方?”用疑问语气(或单句独立成段)强烈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承接上文“我”对故乡的陌生、茫然、隔膜与格格不入的感觉,引出下文寻觅、创造第二故乡一一精神家园的感悟(或推进文意;寻觅、创造第二故乡一一精神家园的感悟)。所以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祖籍新会、洛舍和出生地杭州的景物人事美好与乡音的陌生、茫然、隔膜、格格不入的感受进行对比,同时又将这种感受与北大荒的景物人事进行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从纤弱走向坚强和不断寻觅追求的过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