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研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成规律”实验,主要步骤是:
①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②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系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③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下O点的位置及两个弹簧秤的示数F1和F2;
④只用一个弹簧秤钩住绳套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到达O点,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记下F的方向;
⑤按照选好的标度,以O点为起点分别作出力F1、F2和F的图示,连接F1、F以及F2、F矢量的末端:
⑥研究作出图形的形状,得出结论。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③中遗漏的重要操作是_____。
(2)步骤④中伸长到O点的理由是_____。
(3)某次实验中,弹簧秤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该弹簧秤的示数为_____N。
(4)在本实验中,采取下列哪些方法较为合理_____。
A.尽量增大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 B.拉橡皮筋的细绳尽量短一些
C.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与木板平行 D.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答案】记下F1和F2的方向 保证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3.65N CD
【解析】
(1)[1]本实验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采用的方法是作力的图示法,作出合力和理论值和实际值,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果。所以,实验时,除记录弹簧秤的示数外,还要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以便确定两个拉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作出拉力的图示,所以步骤③中遗漏的重要操作是记下F1和F2的方向;
(2)[2]步骤④中伸长到O点的理由是保证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3)[3]1N被分为10格,每小格表示0.1N,读数时需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故该弹簧秤的示数为3.65N;
(4)[4]A.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夹角太小将会导至合力过大,导致一个弹簧拉时可能超过量程,故夹角不能太小或太大,适当即可,故A错误;
B.为了准确记下拉力的方向,故采用两点描线时两点应尽量距离大一些,故细绳应长些,故B错误;
C.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与木板平行,故C正确;
D.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故D正确。
故选:CD。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并测弹簧的劲度系数k.做法是先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当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0,弹簧下端挂一个50g的钩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1;……;挂七个50g的钩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7.
(1)下表记录的是该同学已测出的6个值,其中有两个数值在记录时有误,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测量记录表
代表符号 | l0 | L1 | L2 | L3 | L4 | L5 | L6 | L7 |
刻度数值/cm | 1.70 | 3.40 | 5.10 | _____ | 8.60 | 10.3 | 12.1 | _____ |
(2)实验中,l3和l7两个值还没有测定,请你根据图将这两个测量值填入记录表中.
(3)为充分利用测量数据,该同学将所测得的数值按如下方法逐一求差,分别计算出了三个差值:d1=l4-l0=6.90 cm,d2=l5-l1=6.90 cm,d3=l6-l2=7.00 cm.请你给出第四个差值:d4=________=________cm.
(4)根据以上差值,可以求出每增加50 g钩码弹簧的平均伸长量Δl.Δl用d1、d2、d3、d4表示的式子为Δl=________,代入数据解得Δl=________cm.
(5)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N/m(g取9.8 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