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如图所示,实线是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曲线,经0.6s后,其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设该波的周期T大于0.6s.(1)该波的波长和振幅分别是多少?
(2)如果波是向右传播的,波速是多大?波的周期是多大?
分析 (1)由图即可读出该波的波长与振幅;
(2)该波的周期T大于0.6s,波在0.6s内传播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由图象得到波传播的距离,根据v=$\frac{△x}{△t}$求解波速,由波速公式v=$\frac{λ}{T}$求出周期.
解答 解:(1)由波动图知波长为24cm,振幅为20cm
(2)如果波是向右传播的,由T>0.6s,虚线所示的波形相当于实线所示的波形向右移动了$\frac{9}{24}$个周期,所以△t=0.6s=$\frac{3}{8}$T
由此可求出波速为:v=$\frac{△x}{△t}$=$\frac{0.09}{0.6}=0.15m/s$
波的周期为:T=$\frac{λ}{v}$=$\frac{8}{3}s=1.6s$
答:(1)该波的波长是24cm,振幅是20cm;(2)如果波是向右传播的,波速是0.15m/s;波的周期是1.6s.
点评 解决本题要注意本题波传播的距离不是一个通项,而是特殊值,要能够从图象中得出波传播的距离,并掌握波速的两个公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9.如图所示,轮A、B同轴转动,轮C、B间通过皮带传动,皮带不打滑.已知A、B、C三轮半径之比Ra:Rb:Rc:=3:1:2.由关于三轮边缘上三点a、b、c的线速度之比、角速度之比、向心加速度之比,正确的是( )
A. | 1:1:3 2:2:1 1:2:6 | B. | 3:1:1 2:2:1 6:2:1 | ||
C. | 1:3:1 2:2:1 2:6:1 | D. | 3:1:1 2:1:2 6:2:1 |
17.家用电饭锅使用的传感器类型是( )
A. | 温度传感器 | B. | 红外传感器 | C. | 声音传感器 | D. | 湿度传感器 |
4.关于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任何电场在它周围空间都会产生磁场 | |
B. | 电磁波和机械波一样依赖于介质传播 | |
C. | 电磁波是纵波 | |
D. |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
14.在购物的商场里我们常见到如图的电梯,图甲为阶梯电梯,图乙为斜面电梯,设两电梯的乘客随电梯匀速上行,则乘客受到电梯的( )
A. | 摩擦力的方向都相同 | B. | 支持力的大小都相同 | ||
C. | 支持力的方向都相同 | D. | 作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均相同 |
1.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
(1)甲同学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砝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图1的哪一个C.
(2)乙同学将弹簧和刻度尺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上,待弹簧稳定时,记下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x;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g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1至L6,数据如表: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L3.
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长度为1mm.
(3)图2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Lx的差值.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9N/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9.8m/s2).
(1)甲同学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砝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图1的哪一个C.
(2)乙同学将弹簧和刻度尺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上,待弹簧稳定时,记下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x;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g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1至L6,数据如表:
代表符号 | L0 | Lx | L1 | L2 | L3 | L4 | L5 | L6 |
数值(cm) | 25.35 | 27.35 | 29.35 | 31.30 | 33.4 | 35.35 | 37.40 | 39.30 |
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长度为1mm.
(3)图2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Lx的差值.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9N/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9.8m/s2).
18.薄铝板将同一匀强磁场分成Ⅰ、Ⅱ两个区域,高速带电粒子可穿过铝板一次,在两个区域运动的轨迹如图,半径R1>R2,假定穿过铝板前后粒子电量保持不变,则该粒子( )
A. | 带负电 | B. | 在Ⅰ、Ⅱ区域的运动速度相同 | ||
C. | 在Ⅰ、Ⅱ区域的运动时间相同 | D. | 从区域Ⅰ穿过铝板运动到区域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