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设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则飞船在圆轨道上运行的速率为()
A. B. C. D.
如图所示,质量不等的木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当水平力F作用于左端A上,两木块一起做匀加速运动时,A、B间作用力的大小为F1。当水平力F作用于右端B上,两木块一起做匀加速运动时,A、B间作用力的大小为F2,则
A. 在两次作用过程中,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相等 B. 在两次作用过程中,F1+F2<F
C. 在两次作用过程中,F1+F2=F D. 在两次作用过程中,
“娱乐风洞”是一种惊险的娱乐项目,在竖直的圆筒内,在底部竖直向上的风可把游客“吹起来,让人体验太空漂浮的感觉(如图甲).假设风洞内各位置的风速均相同且保持不变,已知人体所受风力的大小与正对风的面积成正比,水平横躺时受风面积最大,站立时受风面积最小、为最大值的1/8;当人体与竖直方向成一倾角、受风面积是最大值的1/2时,人恰好可静止或匀速漂移.在某次表演中,质量为m的表演者保持站立身姿从距底部高为H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落;经过B点时,立即调整身姿为水平横躺并保持;到达底部的C点时速度恰好减为零.则在从A到C的过程中,下落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演者加速度的最大值是g
B. B点的高度是H
C. 从A到B,表演者克服风力做的功是从B到C克服风力做功的
D. 若保持水平横躺,表演者从C返回到A时风力的瞬时功率为
如图所示,平行导轨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导轨间距为L,左端接电阻R。导轨内存在竖直向上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有界匀强磁场,其边界MNPQ为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与导轨成45°。以M点为原点,沿MP建x轴。一根质量为m的光滑金属杆(电阻忽略不计)垂直搁在导轨上,在沿x轴拉力F的作用下,从M点处以恒定速度v沿x轴正方向运动。问:
(1)金属杆在何处产生的感应电流最大,并求出最大感应电流Im,在图中电阻R上标出感应电流方向;
(2)请计算说明金属杆运动过程中拉力F与位置坐标x的关系。
19世纪末,科学家用如图的实验装置发现了______________现象。1905年,科学家_________提出“光子说”在理论上成功解释了该现象,并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原子核 表示()
A. 核外有90个电子 B. 核内有234个质子
C. 核内有144个中子 D. 核内有90个核子
在竖直平面内存在如图所示的绝缘轨道,一质量为m=0.4kg、带电量为q=+0.4C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在外力作用下压缩至离B点0.05m,此时弹性势能=17.25J,弹簧一端固定在底端,与小滑块不相连,弹簧原长为2.05m,轨道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某时刻撤去外力,经过一段时间弹簧恢复至原长,再经过1.8s,同时施加电场和磁场,电场平行于纸面,且垂直x轴向上,场强E=10N/C;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且仅存在于第二、三象限内,最终滑块到达N(6m,0)点,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º斜向下。(答案可用π表示,)
(1)求弹簧完全恢复瞬间,小滑块的速度;
(2)求弹簧原长恢复后1.8s时小滑块所在的位置;
(3)求小滑块在磁场中的运动的时间。
轻杆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绕轻杆的另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过最高的时速率为v、小球对杆的作用力为F,重力加速度为g,
A. v越大,F就越大 B. v越小,F可能越大
C. F可能为零 D. F一定小于mg
2015年12月10日,我国成功将中星1C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如图所示是某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的示意图,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卫星远地点P距地心O的距离为3R.则( )
A. 卫星在远地点的速度大于
B. 卫星经过远地点时速度最小
C. 卫星经过远地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D. 卫星经过远地点时加速,卫星将不能再次经过远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