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为了测定滑块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其中圆弧形滑槽末端与桌面相切.第一次实验时,滑槽固定于桌面右端,末端与桌子右端M对齐,滑块从滑槽顶端由静止释放,落在水平面的P点;第二次实验时,滑槽固定于桌面左侧,测出末端N与桌子右端M的距离为L,滑块从滑槽顶端由静止释放,落在水平面的Q点,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1)实验还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用代号表示): .
A.滑槽的高度h; B.桌子的高度H; C.O点到P点的距离d1;
D.O点到Q点的距离d2; E.滑块的质量m.
(2)写出动摩擦因数μ的表达式是μ= .
(3)如果第二次实验时,滑块没有滑出桌面,测得滑行距离为x.则动摩擦因数可表示为μ= .
(2)由平抛运动知识求出滑块离开轨道及离开桌面的速度,由动能定理可以求出动摩擦因素的表达式;
(3)如果滑块没有离开桌面,滑块在桌面上做匀减速运动,最后速度变为零,由动能定理可以求出动摩擦因数.
解答:解:(1)滑块离开桌面后做平抛运动,实验需要测出滑块离开滑槽与离开桌面时的速度,因此实验时需要测出:桌子的高度H; O点到P点的距离d1;O点到Q点的距离d2;故选BCD.
(2)滑块离开桌面后做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H=gt2,在水平方向上:d1=vt,d2=vt,滑块在桌面上运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
由动能定理得:-μmgL=mv2-mv2,
解得:.
(3)如果第二次实验时,滑块没有滑出桌面,测得滑行距离为x,由动能定理得:-μmgx=0-mv2,
解得:
故答案为:(1)BCD;(2);(3)
点评:该实验有一定的创新性,其实很多复杂的实验其实验原理都是来自我们所学的基本规律,这点要在平时训练中去体会;理解实验原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①其中甲同学采用了如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使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当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实验中甲同学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物块的运动,图5为他截取的一段纸带,记录了物块做匀减速运动过程的信息,1、2、3、4、5是他选取的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根据纸带可求出物块做减速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a=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乙同学采用了如图6所示的另一套装置进行实验,使物块A位于水平桌面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由静止释放,A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和s。改变h,重复以上的操作,分别测出以下几组实验数据。
1 | 2 | 3 | 4 | 5 | 6 | |
h/cm | 10.0 | 20.0 | 30.0 | 40.0 | 50.0 | 60.0 |
s/cm | 9.5 | 12.5 | 28.5 | 39.0 | 48.0 | 56.5 |
乙同学在图7中已标出第1、2、3、5、6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请你在图中标出第4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s-h关系图线。
实验中测得A、B的质量之比mA:mB=4:5,则根据s-h图线计算出物块A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___________。
|
①其中甲同学采用了如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使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当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实验中甲同学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物块的运动,图5为他截取的一段纸带,记录了物块做匀减速运动过程的信息,1、2、3、4、5是他选取的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根据纸带可求出物块做减速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a=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m/s2,则物块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1=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该测量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_____(填“偏大”或“偏小”)。
图 5
②乙同学采用了如图6所示的另一套装置进行实验,使物块A位于水平桌面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由静止释放,A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和s。改变h,重复以上的操作,分别测出以下几组实验数据。
1 | 2 | 3 | 4 | 5 | 6 | |
h/cm | 10.0 | 20.0 | 30.0 | 40.0 | 50.0 | 60.0 |
s/cm | 9.5 | 12.5 | 28.5 | 39.0 | 48.0 | 56.5 |
乙同学在图7中已标出第1、2、3、5、6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请你在图中标出第4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s-h关系图线。
实验中测得A、B的质量之比mA:mB=4:5,则根据s-h图线计算出物块A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