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1.(21分)回答下列Ⅰ、Ⅱ两小题。
I.(7分)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变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能力。
I
答案:(1)三或第四(1分) 竞争和捕食(1分)
(2)垂直结构(1分)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2分) 一定的自动调节(2分)
解析:(1)据食物网,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卷尾鬣蜥捕食沙氏变色蜥,同时卷尾鬣蜥与沙氏变色蜥都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因此二者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2)沙氏变色蜥向上、网蜘蛛活动区域下降,说明群落垂直结构变化了。
(3)由坐标图可知,有卷尾鬣蜥跟无卷尾鬣蜥比较,网蜘蛛数量先增多,后减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06重庆卷)(21分)请按要求回答下列(1)、(2)小题:
(1)甲病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Xb),乙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为r)。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患甲病又患乙病的孩子,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如果他们再生育一个孩子,该孩子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只患乙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孩子的性别是________。
(2)苯丙酮尿症是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遗传病。患儿由于缺少显性基因H,导致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使来自食物的苯丙氨酸沿非正常代谢途径转变成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造成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目前防治这种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尽早采用食疗法,即给予患儿低苯丙氨酸饮食。
①请根据以上知识补充完成下表(其中,含量用“正常”、“过多”、“缺乏”表示):
患儿 | 体内苯丙酮酸含量 | 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含量 | 基因型 |
食疗前 |
|
|
|
食疗后 | 正常 |
|
|
(每空1分,共10分)甲图是植物水培法实验装置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麦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 。
(2)小麦在a点时吸收K+是否需要能量 ,向培养液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
(3)在适宜温度下,采用完全培养液培养小麦,研究培养液中氧气含量对K+吸收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乙图,则小麦幼苗吸收K+的方式是 ,培养液中氧气含量对K+吸收速率变化影响最大的是图中 段,d点后K+吸收速率不再明显增加的原因是 。
(4)如果把小麦的叶肉细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这是由于细胞壁与___ 发生分离所致。如果将该细胞再放入清水中,细胞会出现 现象。
(5)如果把引起50%左右的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称之为细胞液的等渗浓度。下表是某同学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在不同作用时间下,记录一个视野中的某植物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数量如下图示(已知视野中共有细胞40个)
蔗糖溶液浓度 |
15秒 |
25秒 |
35秒 |
45秒 |
55秒 |
浓度A |
5 |
9 |
13 |
14 |
14 |
浓度B |
17 |
19 |
21 |
22 |
22 |
浓度C |
26 |
28 |
29 |
31 |
31 |
浓度D |
34 |
35 |
37 |
37 |
37 |
该表皮细胞液的渗透压(浓度)相当于蔗糖溶液哪一浓度?_________(填编号);蔗糖溶液作用的最佳时间约为__________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