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生活污水经初步处理后,可以排入河流、海洋等水体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河流、海洋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测定_______________是群落调查的内容之一。
(2)在海洋中,绿藻、褐藻、红藻依次分布在上、中、下层,影响这三类藻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
(3)近海水域和远洋水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数量与水深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近海水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数量最大值远高于远洋水域,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Ⅱ.某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回答问题:
(4)若人类获取植食性食物与肉食性食物的比例是1∶1,将此食物结构改为3∶1,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则调整后可供养的人口约是调整前的_________(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倍。
(5)若植物向动物及向人提供的能量比例由1∶1调整为1∶3,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则调整后可供养的人口约是调整前的_________(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倍。
【答案】(物种)丰富度 光质 近海水域无机盐的浓度较高,引起藻类密度高于远洋水域 1.69 1.41
【解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测定丰富度是群落调查的内容之一。
(2) 在海洋中,绿藻、褐藻、红藻依次分布在上、中、下层,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光所能到达的海洋深度不同,不同的藻类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质不同,因此影响这三类藻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质。
(3) 曲线图显示:近海水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数量最大值远高于远洋水域,这是由于近海水域无机盐的浓度较高,引起藻类密度高于远洋水域所致。
(4) 设将人获取的食物比例由植食性食物∶肉食性食物=1∶1调整为3∶1前后传递给人的能量分别为M和N,依题意则有:1/2M÷10%+1/2M÷(10%×10% )=3/4N÷10%+1/4N÷(10%×10%),解得N/M≈1.69。可见,调整后可供养的人口约是调整前的1.69倍。
(5) 若植物向动物及向人提供的能量比例由1∶1调整为1∶3,假设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X,调整前后传递给人的能量分别为M和N,依题意则有:M=1/2X×10%+1/2X×10%×10%,N=3/4X×10%+1/4X×10%×10%,解得N/M≈1.41。可见,调整后可供养的人口约是调整前的1.4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