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阳光穿过森林中的空隙形成“光斑”,图表示一株生长旺盛的植物一片叶子在“光斑”照射前后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和释放O2的有关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实线代表二氧化碳吸收速率
B.“光斑”照射开始时,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慢于氧气释放速率
C.“光斑”移开后,虚线立即下降,一段时间后,实线才开始下降,这是因为“光斑”照射产生的ATP和[H]还可以继续还原C3
D.B点以后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 4[H]+O2
b.ATP的生成:ADP+Pi+光能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CH2O)+C5
A、当“光斑”开始照射叶片时,光照强度突然增高,光反应首先增强,因此突然升高的应当是氧气释放速率,当光反应增强后,促进暗反应的增强,所以二氧化碳吸收速率稍慢,故虚线为氧气释放速率,实线为二氧化碳吸收速率,A正确;
B、当“光斑”开始照射叶片时,光照强度突然增高,光反应首先增强,因此突然升高的应当是氧气释放速率,当光反应增强后,促进暗反应的增强,所以二氧化碳吸收速率稍慢,B正确;
C、光斑移开后,氧气释放速率马上下降,二氧化碳吸收速率过一段时间才开始下降,因为光反应产生的ATP与[H]还可以继续进行C3的还原,C正确;
D、B点后,实线和虚线重合,依然有氧气释放,因此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D。
【题目】研究者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鰓反射。当喷水管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缩蟋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对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皮肤(对海兔为伤害性刺激),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腮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去习惯化。相关结构及发生机制如下图。请分析并回答:
(1)图示中参与缩腮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_____个。
(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连续电刺激部位 测量指标及现象 | 喷水管皮肤 | 感觉神经元 | 运动神经元 |
感觉神经元电位变化 | 持续产生 | 持续产生 | ? |
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 | 逐渐减弱 | 逐渐减弱 | 持续产生 |
肌肉收缩程度 | 逐渐减弱 | 逐渐减弱 | 一直正常 |
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表中“?”处应填写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________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当伤害刺激作用于头部皮肤时,神经元L29兴奋并释放________,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在兴奋时其轴突末稍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________(能/不能)产生缩鳃反射。
(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________。
【题目】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下图表示灌木丛某阶段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下表为该灌木丛第一、二、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单位为百万千焦),“?”表示能量暂时 不详,但可以计算出来。
营养级 | 同化量 | 未利用量 | 分解者分解量 | 呼吸量 |
一 | 2.48×1011 | 2.0×1011 | 1.69×1010 | 2.8×1010 |
二 | 3.1×109 | 4.6×108 | 6.6×108 | 1.53×109 |
三 | ? | 8.0×107 | 4.0×107 | 2.3×108 |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 。
(2)图中虚线表示 ,N点时出生率 (选填“>”、“<”或“=”)死亡率。
(3)第二、三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点)。
(4)在灌木丛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该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的过程属于群落的 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农田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