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_____,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
(2)Ⅰ、Ⅱ、Ⅲ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____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组,原因是_
(4)通过矮秆抗病Ⅱ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_____。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
(5)在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________
【答案】 自交 2/3 Ⅱ C 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极低且不定向 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100% 方法一: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如果子一代为高秆,子二代高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方法二: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由环境引起;否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解析】试题分析:
(1)A组中F1到F2属于自交,得到的F2矮杆抗病植株为ttRR:ttRr=1:2,所以不稳定遗传的个体占2/3;
(2)B组中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矮杆植株属于单倍体,会出现不育的配子;
(3)基因突变的频率低且不定向,所以C组育种较难获得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4)对矮杆抗病Ⅱ使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可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
(5)假设是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种植后结果会怎样,或假设矮杆植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的可遗传变异,其遗传情况如何,然后反向描述即可。
【题目】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而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就所学生物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生物中,与禽流感病毒H7N9有明显区别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大肠杆菌 ②发菜 ③蓝藻 ④酵母菌 ⑤霉菌 ⑥HIV ⑦水绵 ⑧SARS病原体 ⑨细菌
某研究小组在培养甲型H7N9病毒时,应选用的培养基是:____(A、富集各种有机物的培养基;B、活鸡胚细胞),说明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3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甲、乙、丙)进行分析、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核膜 | 光合作用(能否) | 核糖体 | 细胞壁 | |
甲 | √ | √ | √ | √ |
乙 | √ | × | √ | × |
丙 | × | √ | √ | √ |
①甲、乙、丙3种细胞最可能取自哪类生物?
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
A.洋葱 B.兔子 C.蘑菇 D.蓝藻
②细菌的细胞结构(图1)和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2)在光学显微镜下比较,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细胞的________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