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表是筛选异养型细菌的培养基配方,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KH2PO4 | 1.4g |
Na2HPO4 | 2.1g |
MgSO47H2O | 0.2g |
FeCl3 | 0.1g |
X | 1g |
琼脂 | 15g |
H2O | 适量 |
(1)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此配方中成分X还能为目的菌提供_____。制备该培养基的过程中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_____。
(2)如图A、B是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C、D是接种后培养的效果。某同学接种培养后获得图C所示效果,则其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接种时可能的失误操作是_____。
【答案】水 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 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 无机盐 能源 高压蒸汽灭菌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涂布不均匀
【解析】
培养基的成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1)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表中是筛选异养型细菌的培养基配方,则表中应该含有能为目的菌提供能源的成分,即成分X;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2)图中A是平板划线法,D是该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B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是该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但接种时可能的失误操作是涂布不均匀
【题目】紫米籽粒果皮与种皮因含有抗氧化作用的花色素苷而呈现紫色,比白米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1)水稻籽粒的果皮与种皮黏连,由雌蕊的子房壁和珠被的细胞经过_______________发育而来,因此籽粒果皮颜色由亲本中__________的基因型决定。研究者利用紫粒水稻与白粒水稻杂交,得到表1结果。
表1 紫粒水稻与白粒水稻正反交组合及所结籽粒果皮颜色统计结果
据结果判断,果皮颜色中_____________为显性性状,控制果皮颜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定律。预测F3自交所结籽粒的果皮颜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重复单位不同(如CA重复或GT重复),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重复次数不同(如CACACA或CACACACA),因此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研究者提取出F2中结白色籽粒的50株单株的叶肉细胞DNA,利用4号、8号等染色体上特异的SSR进行PCR扩增,结果如下图。
据图判断,控制果皮颜色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号和47号单株特殊的扩增结果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致;F2中结白色籽粒的50株单株8号染色体SSR的扩增结果有____________种,理论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扩增出F2植株相关基因的部分序列,利用BamH I酶切割后,结果如表2。
表2 酶切结果
样本来源 | 结紫色籽粒的F2单株 | 结白色籽粒的F2单株 | |
酶切产物长度(碱基对) | 669、529 | 669、529、1200 | 1200 |
由结果可知,紫色果皮基因________(能/不能)被BamH I酶切割,可能是与紫色果皮基因比白色果皮基因碱基数目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研究发现,紫色果皮基因表达产物有588个氨基酸,白色果皮基因表达产物574个氨基酸,根据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解释上述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上述克隆出的水稻紫色果皮基因,请你提出一个进一步研究的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现有如下品系特征的几种果蝇,已知表中所列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研究人员通过不同品系果蝇的杂交实验,阐明了相关基因的遗传规律。
品系名称 | 品系的部分性状特征 |
裂翅 | 灰体、裂翅 |
黑檀体 | 黑檀体、直翅 |
野生型 | 灰体、直翅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2)科学家通过实验确定了裂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完成了下列实验:
经统计发现F2中裂翅品系∶野生型=2∶5。由上述实验可推出直翅性状由_____性基因控制。F2中裂翅品系∶野生型=2∶5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确定黑檀体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请选择表中的果蝇品系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