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多环芳烃菲在染料、杀虫剂等生产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是土壤、河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菌株Q的主要步骤。请回答:
(1)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加人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目的是__________。
(2)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_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要倒置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4)接种环通过灼烧来灭菌,完成步骤④中划线操作,共需灼烧接种环__________次;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微生物的活菌计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获得分解多环芳烃菲能力更强的菌株,研究人员又对菌种Q进行了诱变处理,得到突变株K。为了比较两种菌株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能力,设计了下列实验,请补全实验步骤:
①取9只锥形瓶均分成三组,编号A、B、C。
②向9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_________的培养液。
③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
④28℃恒温培养3天后,测定锥形瓶中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筛选出菌株Q 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防止冷凝后形成的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污染培养基 6 平板上形成的菌落只有少数是单个菌体形成的单菌落 等量的以多环芳烃菲为唯一碳源 等量的无菌水、菌株Q菌液和突变株K菌液 多环芳烃菲的降解率(多环芳烃菲的剩余量)
【解析】
据图图示表示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菌株Q的主要步骤,其中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目的是筛选出菌株;该过程还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目的有两个,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步骤④表示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的过程,接种环在每次接种前和接种结束后都要通过灼烧来灭菌。
(1)因为菌株Q能降解多环芳烃菲,所以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目的是筛选出菌株。
(2)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3)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要倒置培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培养皿盖上的水珠滴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4)接种环在每次接种前和接种结束后都要通过灼烧来灭菌,所以完成步骤④中5次划线操作前都要灼烧灭菌,接种结束后还需灼烧灭菌1次,防止造成污染,由此可见,完成步骤④共需灼烧接种环6次;稀释涂布平板法最终在培养基上可获得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的单菌落,根据稀释倍数计算分析可对微生物进行计数,而平板划线法接种时菌液经过连续划线,由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菌液中的菌体越来越少,最后平板上形成的菌落只有少数是单个菌体形成的单菌落,不能用于微生物的活菌计数。
(5)实验目的是比较两种菌株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能力,自变量是菌种不同,即菌株Q和突变株K,实验设计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对照组需加入等量无菌水,所以实验设计如下:
①取9只锥形瓶均分成三组,编号A、B、C;
②向9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以多环芳烃菲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液;
③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无菌水、菌株Q菌液和突变株K菌液;
④28℃恒温培养3天后,测定锥形瓶中多环芳烃菲的降解率(多环芳烃菲的剩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