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 瓶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
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 |
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 |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专题: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锥形瓶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锥形瓶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锥形瓶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
解答:
解:A、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
C、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
D、锥形瓶I与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均不同,锥形瓶I与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不同,锥形瓶Ⅱ与I、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量不同,锥形瓶Ⅱ与I、Ⅲ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D错误.
故选:D.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
C、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
D、锥形瓶I与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均不同,锥形瓶I与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不同,锥形瓶Ⅱ与I、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量不同,锥形瓶Ⅱ与I、Ⅲ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分析表中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在生物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的是( )
A、将噬菌体用32P和35S同时标记,研究其遗传物质 |
B、敲除生物体的某个基因,研究该基因的功能 |
C、在人群中随机调查,以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度 |
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一定不是单倍体 |
B、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
C、单倍体玉米植株弱小且种子粒小数少 |
D、基因型是 Abcd 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 |
对非洲爪瞻的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绘制了以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丙、丁细胞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
B、甲、丁细胞都可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
C、丁细胞中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相同位点上的基因不一定相同 |
D、如对卵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无法看到和乙细胞形态特点相同的细胞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生态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 |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
D、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信息传递双向进行 |
“分子伴侣”是一类在细胞中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但其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的蛋白质.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 )
A、核糖体 | B、高尔基体 |
C、内质网 | D、溶酶体 |
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高等植物叶绿体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均为选择透过性膜 |
B、③上分布有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 |
C、在③上形成的产物[H]和ATP进入④中为暗反应提供物质和能量 |
D、④中进行的反应使ATP进入糖类等有机物中 |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体、激素、神经递质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和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
如果把糯性水稻和非糯性水稻杂交的F1的花粉,加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约一半花粉呈蓝黑色(非糯性),一半呈橙红色(糯性),由此证明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F1产生两种类型且数目相等的配子 |
B、F1是杂合体 |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 |
D、在F1体内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