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实验发现,饥饿的原生动物粗面内质网减少,或几乎完全消失,高尔基体的形成停止.用含14C标记的亮氨酸(合成蛋白质的原料)的营养液培养饥饿的原生动物,然后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观察生物膜的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内质网膜(2min)、高尔基体膜(5min)、细胞膜(42min).对以上的实验结果所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可研究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加工和分泌过程 |
B、蛋白质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
C、高尔基体膜是由内质网膜转化的 |
D、生物膜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 |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专题:
分析: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本题是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及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考查,回忆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及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然后结合题干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2、本题是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及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考查,回忆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及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然后结合题干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A、根据题干信息“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内质网膜(2min)、高尔基体膜(5min)、细胞膜(42min)”可知,该实验可研究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加工和分泌过程,A正确;
B、该实验没有对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进行研究,因此不能得出蛋白质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的结论,B错误;
C、题意知,饥饿的原生动物粗面内质网减少,或几乎完全消失,高尔基体的形成停止,由此可以推出高尔基体膜是由内质网膜转化的,C正确;
D、14C放射性出现在不同的生物膜上,所以由亮氨酸合成的蛋白质应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且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成分发生了转化,故它们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D正确.
故选:B.
B、该实验没有对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进行研究,因此不能得出蛋白质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的结论,B错误;
C、题意知,饥饿的原生动物粗面内质网减少,或几乎完全消失,高尔基体的形成停止,由此可以推出高尔基体膜是由内质网膜转化的,C正确;
D、14C放射性出现在不同的生物膜上,所以由亮氨酸合成的蛋白质应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且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成分发生了转化,故它们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及结果,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下列能体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的正确组合是( )
①蛋白质 ②DNA ③细胞 ④器官 ⑤组织 ⑥个体.
①蛋白质 ②DNA ③细胞 ④器官 ⑤组织 ⑥个体.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②③④⑤⑥ |
C、③⑤④⑥ | D、③④⑥⑤ |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物质只有激素和C02 |
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 |
C、体液调节只适于人和高等动物并占主导地位 |
D、神经调节较体液调节反应迅速,但作用位置不够准确 |
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体内物质的转变情况,图中a、b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一④表示相关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④过程产生的[H]作用相同 |
B、②、④过程释放的能量全部用于ATP形成 |
C、图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 |
D、①、②、④过程产生ATP均被③过程利用 |
如图表示猪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转运过程,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上面代表细胞内或细胞外 |
B、b表示自由扩散,可以表示氧气的运输方式 |
C、a和e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线粒体 |
D、e可以代表丙酮酸的运输情况 |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均能合成ATP |
B、ATP中的“A”与构成RNA中的碱基“A”是同一物质 |
C、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
D、ATP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供能时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 |
下列有关“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不适合作为本实验的材料 |
B、盐酸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染色液的pH |
C、实验原理是利用甲基绿与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 |
D、实验结果可观察到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
对某校学生进行红绿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9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4% | B、7.0% |
C、6.8% | D、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