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晒干的种子因呼吸作用减弱而可以保存更长时间 | |
B. |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 |
C. | 水果应在低温、无氧的环境中贮存以减少有机物损耗 | |
D. | 稻田定期排水可避免水稻幼根无氧呼吸产生过多乳酸而腐烂 |
分析 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 的过程.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晒干的种子细胞中自由水含量降低,导致细胞呼吸减弱;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制造无氧环境,从而抑制破伤风杆菌的代谢;水果储存时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可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稻田定期排水可促进根进行有氧呼吸.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晒干的种子因自由水含量降低,导致呼吸作用减弱而可以保存更长时间,A正确;
B、由于氧气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所以在包扎伤口时,可选用透气松软的“创可贴”等材料,防止伤口处厌氧菌的生存和繁殖,B错误;
C、适宜的湿度能保证水果水分的充分储存,从而保证水果肉质鲜美;低温能降低细胞中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活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减少;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所以水果应在一定湿度、零上低温、低氧的环境中贮存,C错误;
D、稻田定期排水,能防止植物的根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不是乳酸,对根系造成毒害作用,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及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中等,要求学生理解各种用途的原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豌豆有较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比如Y-y控制的黄子叶与绿子叶、D-d控制的高茎与矮茎、S-s控制的红花与白花.下图是根据一杂交实验的统计结果绘制的柱状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杂交实验所用亲本的基本型为YyDdSs和YyddSs
(2)从图中数据可知,三对基因是否遵循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遵循分离定律而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如果该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基因型为YyDdSs的豌豆自然状态下繁殖一代,子代各种表现型的比例为27:9:9:9:3:3:3:1(数字从大到小书写).
(4)假如豌豆的某一相对性状有四种表现型,受另外三处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即A基因控制表现型1、B基因控制表现型2、C基因控制表现型3.下面表格记录了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①已知三种显性基因之间存在抑制关系,根据表中信息三者之间的抑制关系为A基因抑制B基因,B基因抑制C基因,C基因抑制A基因.
②表现型1的植株中不能通过自交产生的后代来确定其基因型的是AABBcc、AABbcc、AAbbcc,如选择表现型4的个体与之杂交,则可选择的基因型有3种.
(1)该杂交实验所用亲本的基本型为YyDdSs和YyddSs
(2)从图中数据可知,三对基因是否遵循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遵循分离定律而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如果该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基因型为YyDdSs的豌豆自然状态下繁殖一代,子代各种表现型的比例为27:9:9:9:3:3:3:1(数字从大到小书写).
(4)假如豌豆的某一相对性状有四种表现型,受另外三处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即A基因控制表现型1、B基因控制表现型2、C基因控制表现型3.下面表格记录了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基因型 | |
表现型1 | 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
表现型2 | 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
表现型3 | 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
表现型4 | 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
②表现型1的植株中不能通过自交产生的后代来确定其基因型的是AABBcc、AABbcc、AAbbcc,如选择表现型4的个体与之杂交,则可选择的基因型有3种.
13.渗透作用是指( )
A. | 物质分子从密度大的地方向密度小的地方运动 | |
B. | 溶液中溶剂分子的运动 | |
C. | 溶剂分子通过透性膜的扩散 | |
D. | 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
12.在下列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些物质,甲试管:豆浆;乙试管: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溶液;丙试管:蛋白酶溶液.则上述三支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 )
A. | 甲、乙、丙 | B. | 甲、乙 | C. | 甲、丙 | D. | 乙、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