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科研工作者用LCM病毒分别感染A或Q品系小鼠,7天后杀死小鼠,取其脾脏细胞(含效应T细胞),再取以5ICr标记的经LCM病毒处理的A或Q品系小鼠的吞噬细胞,将获得的脾脏细胞与吞噬细胞混合培养一段时间,测定5ICr的释放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1)表格中l是________,Ⅱ是________。小鼠体内的吞噬细胞是LCM病毒侵染的________,①、④组中的吞噬细胞在实验期间由于自然死亡等原因裂解而释放sICr。②、⑤组实验说明,经免疫后的效应T细胞对________的吞噬细胞没有裂解作用。②、③组及________组说明,经免疫后的效应T细胞只能裂解________中受病毒感染的吞噬细胞。
(2)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效应T细胞表面受体识别靶细胞的过程,除了与靶细胞表面的__有关外,还受到了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类分子)的限制。MHC类分子是细胞膜表面的一种糖蛋白,是引起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依据上述实验,科学家提出两种假说:
假说一:效应T细胞表面可能有两种受体,分别和特异性抗原及MHC类分子结合,只有两种受体都和相应的抗原匹配时,效应T细胞才能裂解靶细胞。
假说二:效应T细胞表面只有一种受体,识别的是____结合的复合物。为了证明上述假说,有人获得了下表中的两种效应T细胞:
将效应T细胞A表面的一种受体蛋白的基因导人到效应T细胞B中,结果效应T细胞B也能裂解带有X的被病毒(带有M抗原)感染的靶细胞,此结果支持_________。
(3)某些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免疫细胞的监控,与正常细胞相比,这些肿瘤细胞表面的MHC类分子数更_________。
【答案】 Q A 宿主细胞(靶细胞) 未感染LCM病毒 ⑤⑥ 同一品系 特异性抗原 MHC类分子和特异性抗原 假说二 少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提供信息和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LCM病毒、小鼠的品系(A和Q)、吞噬细胞的来源,因变量是吞噬细胞的5ICr的释放率;其中①②、④⑤的自变量是LCM病毒;②③、⑤⑥的自变量是吞噬细胞的来源;③④的自变量是小鼠的品系。
(1)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因为④⑤的自变量是LCM病毒,则表格中l是Q;又因为⑤⑥的小鼠品系相同,都注射了LCM病毒,则Ⅱ是A。小鼠体内的吞噬细胞是LCM病毒侵染的的靶细胞,①④组实验没有注射LCM病毒,则实验结果说明吞噬细胞在实验期间由于自然死亡等原因裂解而释放sICr。②⑤组实验都注射了LCM病毒,说明经免疫后的效应T细胞对未感染LCM病毒的吞噬细胞没有裂解作用。②③组及⑤⑥组实验的自变量都是吞噬细胞的来源,说明经免疫后的效应T细胞只能裂解同一品系中受病毒感染的吞噬细胞。
(2)效应T细胞表面受体识别靶细胞的过程,除了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有关外,还受到了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类分子)的限制。假说二:效应T细胞表面只有一种受体,识别的是MHC类分子和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复合物。将效应T细胞A表面的一种受体蛋白的基因导人到效应T细胞B中,结果效应T细胞B也能裂解带有X的被病毒(带有M抗原)感染的靶细胞,说明假说二是正确的。
(3)肿瘤细胞表面的MHC类分子数比正常细胞少,所以能够逃避免疫细胞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