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图表示某同学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装置,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应向培养皿中倒入层析液
B.应将滤液滴在a处,而不能滴在b处
C.实验结果应是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近似圆形)
D.实验得到的若干个同心圆中,最小的一个圆呈橙黄色
D
【解析】略
(08长郡中学二模)(22分)2007年夏天,我国太湖爆发了大范围蓝藻,无锡市因此出现饮用水荒,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
(1)蓝藻是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故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二者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
(2)为判断太湖上游沿岸某工厂是否为污染源,并初步确定污染物中主要是何种物质含量超标,环保部门进行了实验检测。检测员顺河每隔100米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
Ⅰ.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
II.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三等份;编号B、C、D分别进行如表处理,之后加入等量的蓝藻,置于阳光下若干天,再次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单位:104个/mm3)
水样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A组(原始水样) | 0.2 | 0.3 | 0.3 | 1 | 10 | 10 | 7 | 7 | 6.5 |
B组(添加N) | 1 | 1.5 | 2 | 2.5 | 20 | 19 | 18 | 17 | 18 |
C组(添加P) | 8 | 9 | 9.5 | 10 | 11 | 9.5 | 7.5 | 7.5 | 7 |
D组(无添加) | 0.2 | 0.2 | 0.3 | 1 | 10 | 9 | 7 | 7 | 6.5 |
通过A组数据可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 。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大范围蓝藻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超过了湖泊生态系统 的限度。某些蓝藻会产生并分泌一些 代谢产物(如毒素等)对鱼类等水生动物造成危害,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累积危害至牲畜乃至人类。实践证明,只有终止污染物的排放,之后利用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发挥其自净功能,再辅以必要的人工治理措施,才有可能根治这种“绿色污染”。
(4)如果要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可采用黑白瓶法。该方法是从湖泊的一定深度取水样,测其初始的溶氧量。然后将水样分装在透光的白瓶和不透光的黑瓶中,黑白瓶都放回取样深度,一段时间后取出,再测其溶氧量。此时,白瓶中溶氧量的变化是瓶中生物 之差,这些数值可用来研究该水层是否存在光能自养生物,以及它们固定太阳能的多少等问题。
(5)某小组同学通过对水中细菌的培养观察实验调查池塘的污染情况。在制备培养基时,培养基中含有的蛋白胨、淀粉分别为细菌培养提供了 。培养20小时后,观察到培养基上 越多,说明池塘水样中细菌的种类越多。
(6)在八十年代太湖生态环境未被破坏时,科学家曾对太湖中的鱼类资源做过调查,右图表示当鱼的密度上升时,鱼产量、个体生长量、食物量和寻食耗能量的变化曲线。其中能代表鱼个体生长量的曲线是
A.l
B.2
C.3
D.4
下表列出了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材料、实验条件和观察内容,请回答有关问题。
组别 | 材 料 | 实 验 条 件 | 观 察 内 容 |
A |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 清水、苏丹Ⅲ染液、50%酒精溶液 |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
B | 人口腔上皮细胞 | 甲基绿—派洛宁染液 |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C |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 解离液、0.3g/mL蔗糖溶液、清水 | 质壁分离及复原 |
D | 洋葱根尖 | 解离液、龙胆紫溶液等 |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
E | 菠菜叶 | 丙酮、层析液 | 滤纸条上的色素带 |
(1)A组实验中脂肪颗粒被染成 ▲ 。
(2)B组实验中,如取材合适且提取色素的过程操作很规范,但得到的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均非常淡,可能的原因除了滤纸条湿度大,没有预先干燥处理外,最可能的原因还有 ▲
(3)D组实验中,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最可能是 ▲ 。
(4)在做D组实验时,应选择图甲 ▲ (填编号)处细胞为材料。某同学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乙图所示图像,若要在高倍镜下看清视野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 ▲ 移动。此视野中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过少,可能的原因有 ▲ 。
①视野选择不合适 ②取材时间不合适
③制片时压片力量不合适 ④解离时间不合适
(5)研究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的含量变化,获得如丙图所示曲线,在a和c两时期, ▲ 催化mRNA分子合成,在e时期,最活跃的细胞器是 ▲ 。丁图①一②、②一③表示的生理变化过程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 ▲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