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合理改善该种群的栖息环境,生物的K值将改变
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
D.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开始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点时种群增长率减少为0;ab段围绕最大值上下波动的直接原因是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
A、合理改善该种群的栖息环境,会引起生物种类、数量的变化,进而使生物的K值发生改变,A正确;
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由于草原中的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
D、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以减少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C。
【题目】野生生菜通常为绿色,遭遇低温或干旱等逆境时合成花青素,使叶片变为红色。花青素能够通过光衰减保护光合色素,还具有抗氧化作用。人工栽培的生菜品种中,在各种环境下均为绿色。科研人员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
(1)用野生型深红生菜与绿色生菜杂交,F1自交,F2中有7/16的个体始终为绿色,9/16的个体为红色。
①本实验中决定花青素有无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本实验获得的F2中杂合绿色个体自交,后代未发生性状分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F2自交,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所有株系中,株系内性状分离比为3:1的占___________________(比例),把这样的株系保留,命名为1号、2号__________。
(3)取1号株系中绿色与深红色个体进行DNA比对,发现二者5号染色体上某基因存在明显差异,如下图所示。
据图解释:1号株系中绿色个体的r1基因编码的r1蛋白丧失功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 。
(4)进一步研究发现,与生菜叶色有关的R1和R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互结合成为复合体后,促进花青素合成酶基因转录,使生菜叶片呈现深红色。在以上保留的生菜所有株系中都有一些红色生菜叶色较浅,研究人员从中找到了基因R3,发现R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也能与R1蛋白质结合。据此研究人员做出假设:R3蛋白与R2蛋白同时结合R1蛋白上的不同位点,且R1R2R3复合物不能促进花青素合成酶基因转录。为检验假设,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向浅红色植株中转入某一基因使其过表达,实验结果如下。
受体植株 | 转入的基因 | 转基因植株叶色 |
浅红色植株(R1R1R2R2R3R3) | R1 | 深红色 |
浅红色植株(R1R1R2R2R3R3) | R2 | 深红色 |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上述假设,如果支持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支持请提出新的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为探究植物免疫的作用机制,科研人员以拟南芥为材料进行研究。
(1)病原菌入侵植物时,植物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__可以识别病原菌,病原菌可向植物体内注入一些效应因子来抑制植物的免疫。植物通过让感病部位出现类似于动物细胞凋亡的现象,阻止病原菌的进一步扩散。植物和病原菌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称为__________。
(2)植物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细胞表面的物理屏障,如质膜和细胞壁间形成胝质沉淀,有效防御病原体的入侵;另一方面是植物细胞分泌的起防御作用的化学物质,如H2O2。科研人员用白粉菌侵染拟南芥突变体,得到下图1和图2所示结果。由此推测E基因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3)水杨酸和茉莉酸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植物免疫,已知P基因是水杨酸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基因,C基因是茉莉酸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基因。为探究E基因是水杨酸还是茉莉酸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基因,科研人员利用E基因、P基因和C基因敲除突变体进一步研究,实验结果如图3。
①实验结果表明E基因是__________通路上的关键基因,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②请选用以下符号和基因:“→(促进)”、“(抑制)”、E基因、P基因、C基因,表示这些基因参与植物免疫的可能通路__________。
(4)研究者由以上实验结果提出假设,当白粉菌感染拟南芥时,水杨酸增强了植物的免疫反应。为验证该假设,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善该实验设计。
材料 | 感染处理 | 水杨酸 | 预期检测结果 | ||
胝质沉淀 | H2O2含量 | ||||
对照组 | 野生型 | ___________ | ________ | 少 | ___________ |
实验组 | __________ | 白粉病菌感染 | _________ | 多 | __________ |
(5)请根据本研究结果,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产量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