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表现型为高茎、红花、圆果的雄植物个体,其基因型如图所示。该植物与基因型aabbTt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如下表:
(1)红花基因是____________。
(2)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值是_____________
(3)若该雄性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Tt的雌性个体杂交,则子代表现型为红花的比例占_________;基因型为aabbtt个体的比例占___________。
(4)若父本(图)产生的配子中,一个配子中有2条基因型完全相同的3号染色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鹌鹑的羽色十分丰富,控制羽色的基因多达26个,其中有4个复等位基因(A1、A2、A3、a),A为显性基因,a为隐性基因;A1、A2、A3之间为共显性。
(5)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主要是______________结果。
(6) 就4对复等位基因而言,鹌鹑中决定羽色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表现型有_______种。
【答案】T 1/8或12.5% 3/4 1/128 基因突变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两条染色单体未分离 10 7
【解析】
1、由题图可知,A、b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a、B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因此A(a)与B(b)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遵循连锁交换定律,T(t)位于3、4染色体上,独立遗传,与1、2上的染色体的基因型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连锁交换过程中交换值是杂合子产生的重组类型的配子占所有配子的比例。
3、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可以产生复等位基因。
(1)该植物的基因型是AaBbTt,其中Tt独立遗传,与aabbTt的个体杂交,子代红花:白花=3:1,说明T控制红花性状,t控制白花性状。
(2)由表格信息可知,杂交子代的高茎长果:高茎圆果:矮茎圆果:矮茎长果=7:1:7:1,基因型aabb的亲本产生一种配子是ab,说明AaBb亲本产生了四种类型的配子,Ab:AB:aB:ab=7:1:7:1,其中AB、ab是交换产生的配子,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值是1/8。
(3)由于红花(白花)基因独立遗传,该雄性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Tt的雌性个体杂交,则子代表现型为红花的比例是Tt×Tt→红花(T_):白花(tt)=3:1,即红花的比例是3/4;由(2)分析可知,雄性个体交换值是1/8,产生ab的配子的比例是1/16,Aabb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配子的比例是1/2 ,则后代中aabbtt个体的比例是1/16×1/4×1/2=1/128。
(4)产生配子的过程是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会发生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如果父本(图15)产生的配子中,一个配子中有2条基因型完全相同的3号染色体,其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两条染色单体未分离。
(5)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产生复等位基因。
(6)就4对复等位基因而言,鹌鹑中决定羽色的基因型种类是A1A1、A2A2、A3A3、aa、A1A2、A1a、A2a、A2A3、A3a、A1A3共10种基因型;因为A1、A2、A3之间为共显性,因此表现型是7种。
【题目】巨桉原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广泛用于人工造林,具有适应性强和经济价值高的特点。巨桉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某些小分子有机物。为研究这些物质对菊苣幼苗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采集新鲜凋落的巨桉树叶,与土壤混合后置于花盆中,将菊苣种子播种其中,出苗一段时间后测定菊苣各项生长指标,结果见表。请分析回答:
分组 | 凋落叶含量 (g /盆) | 植株干重 (g /10株) | 光合色素含量 (mg /g) | 净光合速率 (μmolCO2 /m2/s) | C5羧化形成C3效率 (μmolCO2 /m2/s) |
A组 | 0 | 7.78 | 2.74 | 9.77 | 0.040 |
B组 | 30 | 3.60 | 2.28 | 7.96 | 0.040 |
C组 | 90 | 1.14 | 1.20 | 4.76 | 0.028 |
(1)本实验的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
(2)从下列实验步骤中选出可用的步骤,并按操作过程依次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
①称取一定量的新鲜凋落巨桉树叶 ②称取每组菊苣的干重
③称取一定量的灭过菌的土壤 ④在混合后的土壤中每组放入等量的菊苣种子
⑤将A组放在黑暗中,B组C组放置在适宜的光照下,三组的温度均适宜。
⑥定时定量的浇水。
(3)测定菊苣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时,常用________(试剂)提取光合色素。
(4)下列实验装置中,可以用于本实验测定净光合速率的是____________。
(5)试分析该实验选择测定光合色素含量、C5羧化形成C3效率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