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是经减数分裂形成的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此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_______次,染色体(DNA)复制________次,复制发生的时期在_________。
(2)上图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中有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__条姐妹染色单体,________ 个DNA分子。
(3)卵原细胞中有_________ 条姐妹染色单体,_________ 个DNA分子。
【答案】2 1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2 8 8 0 4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一分为二;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中期:染色体上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③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精细胞或卵细胞。
(1)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的过程中,染色体(DNA)复制1次,复制发生的时期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连续分裂2次。
(2)由于卵细胞和极体中都只含2条染色体,所以此分裂过程中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8条姐妹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3)卵原细胞是体细胞,卵原细胞经过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变为初级卵母细胞,所以卵原细胞中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题目】某同学在学习了 “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后,想进一步弄清向光性的表现程度与光照强弱是否有关。
(1)他从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获得如下材料:研究表明,植物的向光性与光照强度有关,其关系如图所示。该同学根据图示曲线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验证此结论,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生长健壮、长度、大小基本相同的燕麦胚芽鞘60株,随机均分成6组,依次编号为A、B、C、D、E、F。
②将6组胚芽鞘分别种植于6个相同的暗室内,AE组在距胚芽鞘0.5m处分别利用功率为30W、60W、90W、120W、50W的白炽灯照射,F组不用灯光照射。
③培养10d后,测量每株胚芽鞘的弯曲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向光弯曲为正值,背光弯曲为负值),将数据记录于下表,并计算出每组的平均值。
胚芽鞘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平均值 |
A组 | 6 | 8 | 8 | 7 | 7 | 9 | 8 | 10 | 9 | 8 | 8 |
B组 | 16 | 15 | 14 | 15 | 15 | 16 | 17 | 14 | 13 | 15 | 15 |
C组 | 22 | 20 | 21 | 22 | 23 | 23 | 22 | 21 | 22 | 24 | 22 |
D组 | 22 | 23 | 23 | 25 | 24 | 23 | 23 | 22 | 23 | 22 | 23 |
E组 | 17 | 17 | 15 | 16 | 17 | 19 | 17 | 18 | 18 | 17 | 17 |
F组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实验
①每组胚芽鞘都为10株的理由是控制________________变量,使每组所用胚芽鞘数相同,避免偶然因素造成___________的误差等。
②由于白炽灯通电后的热效应,步骤②中因白炽灯的功率不同,已引入一个无关变量,该无关变量是___________。为控制该变量,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同学发现实验所得数据与要验证的结论并不完全吻合,分析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该同学在测量时还发现,每组胚芽鞘的总长度(L)表现为LF<LA<LB<LE<LC≈LD,导致这一结果 产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