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多环芳烃菲在染料、杀虫剂等生产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是土壤、河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菌株Q的主要步骤。请回答:

(1)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目的是_____________

(2)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Q过程中,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 _________

(4)接种环通过灼烧来灭菌,完成步骤④中划线操作,共需灼烧接种环__________次。

【答案】筛选出菌株Q 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 6

【解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的纯化培养及其分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 为了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菌株Q,就要人为提供有利于该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所以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其目的是筛选出菌株Q。

(2) 振荡培养,可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同时也能增加培养液中溶氧量。

(3) 步骤④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Q的过程中,由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所以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在以多环芳烃菲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单菌落周围的多环芳烃菲被降解而形成分解圈,因此分解圈越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越强。

(4) 为了防止造成污染,接种环在每次接种前和接种结束后都要通过灼烧来灭菌,所以在完成步骤④中,5次划线操作前都要灼烧灭菌,接种结束后还需进行1次灼烧灭菌。可见,完成步骤④中划线操作,共需灼烧接种环6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为探究微生物的抗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与相应的环境因素有关,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实验选用对链霉紊敏感的原始大肠杆菌K12,培养基3、7、11中含有链霉素,其它培养基中不含链霉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对链霉紊敏感的原始大肠杆菌K12菌种涂布在培养基1的表面培养,接着通过右图“印章”将培养基1中的菌群对应“印”在培养基2、3上培养。培养基3的A点处有菌落生长,将培养基2中相应的A点位置上的菌落挑出少量移入试管4中,反复几次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推测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分析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2)培养基3、7、11中的菌落具有_____________特性。逐一比较3号和2号培养基、7号和6号培养基、11号和10号培养基后发现,两培养基菌落数越来越接近,说明_____________。此现象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4号、8号试管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号试管中的培养基除水、无机盐外,还必须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成分。

(4)微生物实验中对培养基、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通常所采用的灭菌或消毒方法的标号依次是______________。(①高压蒸汽灭菌 ②灼烧灭菌 ③化学消毒)

(5)若一培养基中有5种营养缺陷型菌株1、2、3、4、5,它们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它们都不能合成生长所必需的物质G,已知A、B、C、D、E都是合成G物质的必需中间产物,但不知这些物质合成的顺序,于是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这几种物质并分析了这几种物质对各种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那么这几种物质的合成顺序应是__________

物质

培养基中加入的物质

突变体

A

B

C

D

E

G

l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表示生长 一:表示不生长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