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野生型水稻基因M会突变为m,隐性纯合子表现为雄性不育,雄性不育植株不能产生可育花粉,但能产生正常雌配子。

(1)水稻的花为两性花,自花授粉并结种子。在杂交育种时,雄性不育植株的优点是无需进行______,大大减轻了杂交操作的工作量。

(2)我国科研人员将紧密连锁不发生交换的三个基因M、P和R(P是与花粉代谢有关的基因,R为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与Ti质粒连接,构建重组DNA,通常可通过_________法转入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细胞中,获得转基因植株,如下图所示:

(3)转基因植株(核DNA中仅插入M、P、R基因各一个)自交后代中,雄性不育植株为_______荧光植株。正常情况下,无荧光植株与红色荧光植株性状分离比应为_______,已知产生上图中两种植株的比例与P基因有关,则P基因对花粉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育种中,以转基因植株自交产生的雄性不育植株为母本,以其它水稻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稻。因雄性不育植株_________M、P、R基因,且转基因植株中含M、P、R基因的花粉_______,所以M、P、R基因不会随着花粉扩散,防止了基因污染。

【答案】去雄 农杆菌转化 1:3 使带有P基因的花粉败育 不含 不育

【解析】

1、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1)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其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2)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通常采用显微注射法。

3)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2、据题意可知,转基因植株(基因型为MmPR)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PRm=11

1)由“水稻的花为两性花,自花授粉并结种子”以及“雄性不育植株不能产生可育花粉,但能产生正常雌配子”可知,在杂交育种时,雄性不育植株的优点是无需进行去雄,大大减轻了杂交操作的工作量。

2)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不同,通常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因此,重组DNA可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导入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细胞中,获得转基因植株。

3)转基因植株(基因型为MmPR)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MPRm,自交后代中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mm,无R基因(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不会表达产生红色荧光蛋白,因此为无荧光植株。正常情况下,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PPRR(红色荧光)∶MmPR(红色荧光)∶mm(无荧光)=121,故无荧光植株与红色荧光植株性状分离比应为13。图中出现无荧光植株与红色荧光植株性状分离比为11,结合“P是与花粉代谢有关的基因”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带有P基因的花粉败育。

4)在育种中,以转基因植株自交产生的雄性不育植株(基因型为mm)为母本,以其它水稻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杂交水稻,可以防止基因污染:一方面,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mm,不含MPR基因;另一方面,由于带有P基因的花粉败育,且基因MPR紧密连锁不发生交换,导致MPR基因不会随着花粉扩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1)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兔疫组的数值明显___________空白组的数值,说明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已经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表中DB7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___________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与细胞裂解死亡有关),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___________免疫。

2)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实验二的推测。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右图CF中选择字母填入左图处,从AB中选择字母填入处。

_____

3)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